朱邦芬院士: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不是少数期刊的工作-LMLPHP

影响因子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指标,同行心目中的地位更重要;

要把科技期刊的水分挤干,比如诱导性引用,非综述性刊物刊登综述性论文;

所有科技期刊都要参与一流期刊建设;

我们中国的科技期刊要刊登科学史上能留下来的论文,为中国科学家获得世界科学大奖做出贡献,这是我们的特殊使命。

什么是世界一流期刊?

世界一流期刊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样,不同的指标系统形成了多种排名,但是这些都只能是评价期刊好坏的参考,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不能受限于这些指标。期刊是否世界一流必须考虑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从内涵即内在质量来看,世界一流期刊必须是能够持续、集中地刊登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科研成果的载体。虽然最重要、水准最高的论文只是少数,但是总体而言,一流期刊所刊登的其他论文也应该具有较高水准。

从外延也即影响力来看,世界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必须对学术,技术,产业等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能够引领某个领域,甚至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无论是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还是扩大其影响力,都需要时间的持续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是一个在高目标指引下的建设过程,既要争一流,还要缓称一流,重在扎扎实实增强“内功”。

目前,国内评价世界一流期刊比较看重所谓的影响因子(两年内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频次),但是,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样重要的至少还有:期刊所刊发的顶尖成果论文的数量,每篇论文的长期影响(如五年影响因子,论文半衰期),以及发文总量等。我国目前相当多的高影响因子期刊提高影响因子靠的是降低发文总量或请名家撰写综述论文,这些虽然短时间对提升影响因子很有效,但不是治本之道。因此,切忌用影响因子一个指标一刀切地评价一流科技期刊。

然而,一个多指标的数字化的评价体系就能十分公正客观地评估所有期刊的质量?我认为,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单凭数字化管理也是有片面性的。某领域最重要的期刊是哪几个,往往该领域的小同行最清楚。可以由某领域具有一定资格的研究工作者每人提出若干个自己认为本领域最好的期刊,即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但人数足够多的话,这些偏差就会被抵消,最后综合小同行的定性看法和多指标的定量估计,这样形成的共识,判断这个领域的世界一流期刊比较靠谱。

除了基础科学研究期刊以外,科技期刊还有其他种类,如工程应用类期刊、科普类期刊,文献类期刊。不同种类的科技期刊的目标和功能不同,世界一流标准也不同。比如,“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是物理领域影响很大的科普类期刊,它不适合用研究类期刊的指标来评价。即使同一类别期刊,譬如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期刊,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引用情况很不相同;即使同一学科,内部各个领域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一流科技期刊切忌用一把尺子、一刀切地衡量。每种科技期刊必须清楚自己的定位,走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朱邦芬院士: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不是少数期刊的工作-LMLPHP

我国科技期刊是什么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期刊进步非常快,有一批期刊的影响因子快速上升,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快速上升。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步伐还跟不上我国科研发展的步伐,而我们的科研进步还不如我们经济发展。我以为,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世界公认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也就是还没有某个领域大多数研究工作者每期必读的科技期刊,但是我们已经有一批期刊进入了Q1区,也已经有若干种世界二三流的科技期刊。

具体而言,我们多数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的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还偏少,年发文量超过500篇、影响因子有很高的期刊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我们一些优秀期刊可以发表一两篇引领领域发展的论文,但还只是“偶尔露峥嵘”,不能持续地长期地对领域造成重大影响,还到不了某个领域大多数科研人员每期都必须浏览的地步。

所以我们说有一批世界二三流或者国内一流的科技期刊,但还没有真正为全世界科研人员公认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近年的明显进步,随着我国个别领域的研究正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我相信,假以时日,中国一定会有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有大量不入流的科技期刊,甚至还有一批伪劣刊物,纯粹靠卖文赚钱为生。

中国的一流科技期刊还承担一个特殊的使命。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持,而一流期刊之所以一流,正是因为发表了一流科研成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最有原创性的成果往往违反学术界的共识,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通过同行评审发表在国际高影响因子刊物上。而具有重大原创性成果发表的时效性又是第一位的,先发表才是硬道理。因此中国的一流科技期刊,应该把优先发表中国学者具有引领性和最富于原创性的成果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所有科技期刊都应参与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我国目前有5000多种科技期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应该只是少数几个优秀期刊关心的事,而是中国科技期刊界共同的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一流科技期刊不可能孤立存在。期刊水准的分布通常为金字塔:几种世界一流期刊存在于数十种准一流期刊中间,数十种准一流期刊引领着数百种二流期刊,而伴随着数百种二流期刊则有数千种三流期刊;在充斥大量不入流的低质量期刊的环境中,不可能单独生长出几种世界一流的高质量期刊,因为期刊的学术声誉、期刊界的文化、期刊编辑的水准、出版平台都需逐步积累。

其次,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我们所有期刊根据自己现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且目标相对比较高,经过努力也许能达到也许不能达到,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如果目标定得不高,最后实现的可能是一个更低的水准。因而如果我们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作为我们所有科技期刊的努力方向,我想,我们的不入流的期刊有较大可能性转变为三流,三流的可以升为二流,二流的可能会升为一流,大家都可能前进一步。这将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普遍向上一个台阶。

第三,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深化改革。我们科技期刊界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作者、编者、出版者、读者以及管理人员共同努力进行改革。我们如果能够借此契机,在改革上多下一点功夫,多采取一点措施,这将会有深远影响,将会是一件有益于所有期刊的幸事。

那么如何提高期刊质量呢?

我认为我们的期刊质量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质量,二是编校质量,三是传播质量。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质量,内容为王,这是期刊的生命。

如果已经是准一流期刊,那么应该朝着世界一流期刊的方向努力。应该选定一个或几个领域,力争该领域全世界最新的重大成果有相当一部分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这样,我相信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工作人员就会非常关注这个期刊。

对于准二流的期刊,可以选定一两个子领域,力争成为国内该子领域研究工作者的必读刊物。对于一些准三流期刊,我认为提高期刊内容质量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上面每一篇文章数据可靠、详实,而且有新意。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类期刊的质量都能够上一个台阶,中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维护科研诚信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基础。

我还想特别强调,维护科研诚信是我们所有科技期刊当前最值得重视的一项工作,学术诚信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石。

《科学》杂志的前任主编曾经说过,学术期刊对学术不端论文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担任《中国物理快报》主编也有很多年,我也体会到,我们事先能发现的论文学术不端很少,绝大多数是事后发现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当然,最好能事先检测到。剽窃、抄袭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相对比较容易,即便是对于图片,现在有“软件”,有的人也是“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是否造假,或者是否PS过。但是对于有些没有原始数据的实验,事先很难检测,也难准确定性是否伪造或篡改,期刊事先能做的事情不算太多。

中国科协在2012年7月组织逾千个期刊在北京联合发表三点声明:

第二,如果发表文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由发表刊物联合中国科协所属相关科技期刊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第三则是加强期刊编审者队伍建设,严格稿件学术质量,审查规范。

这三点措施都非常实在,是科技期刊可以切实做的,关键是认真落实。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很多时候,面对说情,往往该公开处理的就不公开了,该撤稿的就不撤稿了。目前中国的科技期刊还没有发现论文欺诈评审现象,很多被揭露的欺诈评审论文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而且大多有中介公司在其中操作。但是,我相信中国科技期刊不可能不存在这类现象,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去做些工作,防止学术不端的现象。

学术诚信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中国科技期刊在维护学术诚信方面大有可为。有三方面可以关注:

一是期刊稿件中的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

其次是伪劣刊物和中介公司;

第三是期刊编辑本身的学术不端行为。

这三方面都是我们期刊界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2014年爱斯唯尔终止四种工程领域出版物,理由是该期刊不住坚持其既定宗旨与范围,且存在内容真实性与质量问题。该期刊不再符合可接受的同行评审标准,该期刊在作者身份或编委方面缺乏国际多样性或地理多样性。存在与内容加工费相关的,具有误导性质的编辑政策等,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期刊注意。

02-21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