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的教育,我们该坚持什么?-LMLPHP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任何时候这都是一个考验人的问题,即便是业内人士对于好学校也有各种标准——是有着严格纪律和老师的学校?是有着宽松环境和丰富活动的学校?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成才,还是给他们规划好道路让他们可以轻松前行?

巴纳比·列侬现任英国私立学校协会主席,他曾经担任哈罗公学校长,正是在他任上,哈罗公学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也是他开设了哈罗公学的中国校区。从哈罗公学退休以后,他选择去办一所公立学校,并且让这所学校一举成为全英最成功的学校之一。

数十年的从教经历让巴纳比感慨,教育方法千千万,但要通往成功却仍然有一些共同的因素起到作用。他遍访英国那些成绩出色的学校,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孩子占多数的学校,深度调研了优秀成绩背后的治学理念和举措,写成了《教育的承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曹文直言,她在与巴纳比的交流和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听到他谈论的关于如何办好一所学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的思考,发现这些优秀学校的所作所为正是我们在不断想颠覆的理念和做法。对于面对各种炫目的教育理念难以取舍的家长来说,这也许可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坚持些什么。

                                                                                                                   ——编者

提起英国的教育,很多人的印象是英国的学校更注重素质教育,更注重全面发展,或者简单地理解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是令我们意外的是,盘点《教育的承诺》书中所提到的那些取得成功的公立学校,除了所谓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师、校长……帮助学校取得成就的要素中,有一些正是我们原本所有但却一直在质疑的要素,而且通往成功之路的教育,和我们期待中的理想教育的因素并不完全一样。

那些帮助学校取得成功的要素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

当我们在羡慕英国的教育时,英国的教育却在向我们靠拢。英国大约有7%的学生选择私立学校,大多数学生进入的是公立学校。作为业内人士,我不得不说,一所学校如果不能有最好的学生,那就必须在高尚的教育理念和残酷的竞争现实中做出选择,一个是慢活,一个是急活,它们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家长也是如此,他们一方面喜欢听学校讲全人教育、快乐教育,别对孩子要求太多、管得太严,另一方面又想让孩子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巴纳比遍访的那些优秀学校通过重视什么来达到优秀呢?

首先是纪律。这些学校对严明纪律的强调同出一辙,甚至包括在楼道中间划一条线,规定哪些学生必须走哪边,走错就会有警告,甚至叫家长、放学后留校等惩罚措施。带错文具、没有完成作业或者做得不好、与同学肢体接触、上学迟到……都会受到惩罚。

其次是扎实的知识学习,甚至包括大量的记忆功课 (而非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这类创新学习法),不是一味强调培养所谓的软技能。巴纳比自己所在的哈罗公学,就非常重视知识的记忆,包括他后来创建的公立学校,也同样如此。在他看来,必须像上海和新加坡那样,把知识学扎实了,背会了,才能进行下一步。

第三是频繁的测验。巴纳比所看到过的那些卓越学校,不论是私校还是公校,都强调测验和频次。更令人意外的是,学校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并张榜公布,将此作为有效的办学经验。

第四是超前学习。很多人都对超前学习百般诟病,但是在巴纳比看来,那些优质的学校把本来应该在初中毕业时候参加的GCSE考试,安排提前学习,提前考试,通过这样的安排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的课程,或者可以有时间补考考出更好的成绩(GCSE可以多次考试),或者有利于在高中阶段选择合适的课程(选择GCSE考得好的课程)。

第五是全班教学(而非个性化辅导)。巴纳比考察的那些学校要求老师必须站在教室前面对大班上课(英国的大班概念是30人),让所有学生受益,而不是四处走动辅导个别孩子。当然,这种在英国被推崇的做法,正是我们中国学校一直以来的做法。

第六是使用教材(而不是讲义)。英国特色是老师可以不用教材上课,而学校成功的经验恰恰正是使用教材。所以,在这一点上,中国学校的做法被高度认可。

第七是补课。对于落后的学生,放学以后或者周末补课是那些成功的学校普遍采取的方法,甚至把学生从一些不重要的课程上当堂叫出来,补习英语和数学课程。

第八是应试安排。在临近GCSE考试的学期,学校只提供高附加值或容易取得高分的GCSE课程,砍掉其它边边角角的课程,不再比赛谁开的课多。

第九是上大学,上好大学。在A-level(高中)阶段,学校鼓励学生选择罗素集团大学(英国最顶尖的24所大学)最看重的几门A-level课程(数理化生、历史地理英语文学外语之类的),而不是任凭学生从50多门课程中随意地选三门。

追求理想的教育,我们该坚持什么?-LMLPHP

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父母,这意味着家庭教育承担了重要责任

在巴纳比眼中,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学校里教授的那些学科必须让学生读懂世界和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他直言,基本生活技能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传授,如果父母没有做到,那么学校就需要填补这一空白。

学生必须学习阅读和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基础算术、基础计算机技能、专注力、刻苦学习、成为团队给力的一员、灵活应对困难、井井有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地生活等。如果父母不能教会孩子其中的一些,那学校就必须得做更多的事,甚至包括教会孩子如何举止得体、管理自己、好好吃饭和保持健康。在他眼中,中国等东亚国家的父母对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的传授更好,这也是他眼中为何中国的学校可以在国际测评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的目标可以在1万小时内完成,但并非所有的目标都能够在这一时间内完成,巴纳比说,学校的教育仍然必须有所取舍,因为家长总是想要求学校采取“教会学生这件事”的方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却从不讨论应该砍掉什么来腾出更多时间,同时家长和学校的多重目标也往往超过了学校教育可提供的时间。

巴纳比曾经教过不少中国学生,他认为中国学生非常优秀。在他眼中,东亚学生和英国学生美国学生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东亚,人们认为所有孩子只要努力,都能够学好,而英国和美国认为要不学生在某个学科上有能力,要不就是不行,“其实中国也有智商高和智商不那么高的学生,而在西方,一个人如果某门学校的课程学得不好,大家会认为这是基因性无能,不可能克服,于是就放弃了”。

巴纳比举了个例子,列格坦研究院(Legatum Institute)甚至曾提出建议,给认知能力最高的前1%到2%的学生建立选拔性超高的文法学院,“有经验的老师立刻意识到这不靠谱——高智商的成年人不一定是那些在学生时代智力测验中被识别出来的10、11岁甚至16岁的高智商孩子。那些学习出色的学生集合了一定的遗传智力和刻苦努力的能力。”巴纳比说。

“我曾经问我的中国学生假期计划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常常是‘我会找老师辅导’。”巴纳比告诉笔者,“刚开始时,我感觉被冒犯了,相信所有在英格兰的老师也会感同身受。但最终我明白了这是中国很多青少年的日常。”

他坦言,很多中国学生非常刻苦,最简单的例子是,他教过的很多中国学生都擅长一种或者多种乐器,有些在13岁就达到了8级水平,而英国学生在这个年龄达到这个水平则非常罕见。“中国家长信奉学习乐器的意义,并且强迫孩子遵守天天练习的准则。有些孩子知道很难,但是一旦他们达到了一个高水平,就会产生自我动力。在我的学校里,擅长乐器的中国学生比英国同学练得更多,并且不用大人鼓励”。

好老师的标准和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和我们想象的并不同

巴纳比在书中集合了全球对教师发展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学生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老师的质量,而不是学校的类型或者杰出的校长。相对于平均水平,如果学生遇到的是能力弱的老师,他们一年只能取得6个月的进步,如果遇到能力强的老师,他们一年能够取得18个月的进步,这其中的差距是300%。

但究竟什么是好老师?从巴纳比自己教授地理课,将教学团队带成全校最受欢迎、成绩最好的教学团队,到他担任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校长,并且走访全球多个国家的学校后,巴纳比对好老师的标准有更清晰的认识。

巴纳比的教师生涯是在伊顿公学开始的,当他到伊顿公学的第一天就收到了校长给他们的一页关于教学和纪律须知的一页纸。其中连他和学生之间如何互相称呼都有详细的规定,并且明确规定,如果在任何时间发现学生的不礼貌行为,都必须让学生原地等待,通知舍监,因为“如果每位老师对学生的行为能够当面指出而不仅是抱怨,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他直言,这些现在看来充满智慧,值得珍惜的提示,在那个时候却让人没有同样的感受。直到很多年之后,他担任校长后,才逐渐总结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未必是学历背景最好的老师,也未必是最热情四射能说会道的老师。

他举了个例子,在他的学校,一位现代语言课程的主管比较安静,很少参与交流,事实上很难看出他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他是幸运的学生们所能遇到的最富启发性的老师——活跃、激情、强硬,对自己所教的科目了如指掌。但如果只是根据面试来判断,这名老师甚至都不会被录取。

至于很多人推崇的探究性学习,2015年的PISA测试评估发现,学生在科学课程上探究的程度,与科学考试成绩负相关,这意味着如果老师讲解得清楚,并马上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往往会学得更好。如果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他们也许会学得更糟糕。PISA报告的原文中写道:“也许令人吃惊,没有哪个教育体系中那些频繁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学生们在科学上的成绩更高(即鼓励学生做实验或参与动手活动)……在56个国家和经济体中,越是采取探究式学习的学生在科学上的成就就越低”。

巴纳比解释称,这是因为独立学习意味着靠自己学习,如果学生动力十足且基础知识扎实,这是一个好主意——但很多孩子不是这样。独立学习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做练习题,而学不到什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27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