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伊朗营救人质行动的失败,竟然是因为它-LMLPHP

▲哈布沙尘暴

它的名字叫“哈布”,源自阿拉伯语的“现象”,是一种干旱的沙尘风暴,行进速度达每小时80千米。附近大雷雨造成的向下气流带起了沙粒,创造出一道高达914米的沙砾墙。在风暴来源附近,能见度几乎为零。空中沙雾弥漫数日,等沙雾终于落下,往往会覆盖住路径上的一切。

“哈布”风暴发生在全世界许多地方的沙漠区,尤其是非洲和中东地区。分隔伊朗和伊拉克的扎格罗斯山脉会产生足够的上升气流,在波斯湾上方制造出对流风暴,尤其是在伊朗沿岸。预测这类风暴比预测许多其他类型的暴风雨要困难得多,有一个事实——就是解救被扣押在伊朗当作人质的美国公民——可以说明这类风暴对美国某项秘密任务造成的惨重损失。

1979年11月4日上午10点30分,3000名武装学生袭击了位于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并劫持馆内的66人当作人质。这群学生最后释放了几名妇女和非裔美国人,将剩下的52名美国人囚禁起来。武装学生们要求美国遣返在1月因为身体不佳离开伊朗的礼萨·巴列维国王以接受审判。当时美国总统卡特以医疗为由,允许巴列维进入美国。

巴列维是1941年至1979年伊朗的独裁统治者,只有1953年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推翻巴列维的那段极短暂时期除外。当时巴列维重获政权就是因为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为什么这些西方强权希望独裁者继续掌权呢?因为巴列维倾向西方,而且更重要的是,伊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巴列维的功劳在于使伊朗大幅度实现现代化,以及引进许多取悦他的西方盟友,但是激怒基本教义领袖的改革。他强迫平民百姓改革,只要有人出言反对改革,就会遭到逮捕。他用巨额资金购买军事设备,1979年伊朗花费40亿美元购买美国武器。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价格暴涨,伊朗境内迅速通货膨胀。相比之下,巴列维的挥霍浪费变得更加明显,他拥有好几座皇宫以及许多海外房地产,他给予官员有利可图的国防契约,让官员们中饱私囊。

巴列维越来越不受欢迎,不仅不受基本教义派的欢迎,“左派”人士和非宗教的国家主义者也都不喜欢他。这些人都同意要求巴列维以及影响巴列维的西方强权滚出伊朗。1979年,由阿亚图拉·霍梅尼所领导的反对派将巴列维赶出了伊朗。此时掌权的霍梅尼把驱逐西方势力并在伊朗境内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作为他的目标,他有办法激励国内各派系,使其相互团结,抵抗共同的敌人——美国。

这直接导致11月4日当天俘虏美国人质事件的发生。起初,卡特总统尝试经由协商解救人质,但是1980年4月,谈判破裂。于是展开了一场救援行动,代号“鹰爪行动”。

德黑兰不是一个容易救援的地点,四周环绕着1120千米的沙漠和山脉,因此,救援行动必须是多阶段的。任务预计在两个夜间完成。救援小组预计从阿曼的集结待命区驾驶8架直升机,飞到德黑兰城外大约80千米的一个地区,名为“沙漠一号”。与8架直升机同行的还有一队固定翼飞机,这些飞机会将伞兵和备用油送到“沙漠一号”。

第二天,美国情报局会与这些伞兵会合,用卡车送他们到大使馆。一旦救出人质,就会将他们送到附近的一个足球场。8架直升机会运着这些美国人,并将他们撤离至曼札利耶空军基地。整个行动不容许有任何出错的余地。幸运的是,气象预报人员表示,任务当天(4月24日)将是晴天,加上满月,能见度极佳。不幸的是,气象预报人员错了。

美军在伊朗营救人质行动的失败,竟然是因为它-LMLPHP

《神秘天气:55个天气改变历史的故事》

[美]劳拉·李著

蔡和兵 林文鹏 译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这项任务一开始就不对劲,飞行不到两个小时,8架直升机中就有1架因为设备问题而迫降。由另外7架直升机中的一架接送该直升机的驾驶人员,因此这架直升机落后整个队伍大约15分钟。剩下那6架飞在伊朗大沙漠上方150米处的直升机,与一场“哈布”风暴正面相遇,因此能见度低至1600米。那时的情况正如一位飞行员描述的那样:“像飞行在一碗牛奶中”。

这些直升机驾驶员因为严禁以无线电对话,原本计划彼此间以视觉保持联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不可能做到。这些原本一起行动的直升机,此时各自独立行动。

就在他们认为已经度过了最糟糕的时刻时,却又遭到第二个沙尘暴的猛烈袭击。这时,其中1架直升机的高度指示器发生了故障。这架飞机就飞在后方,但由于没有高度指示器告诉自己目前的位置,驾驶员分不清方向,因此这位驾驶员决定返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他继续飞行,大约再飞20分钟,就会离开沙尘暴。结果他反而从头来过,再次穿过两团沙尘暴。此时只剩下6架援救直升机。

剩下的直升机开始一架架到达预定会合的地点,每架都迟到50~90分钟。在“沙漠一号”行动中,另一架直升机又遇到装置故障,这样用于行动的飞机就只有5架,于是他们决定,任务不可能完全按计划继续执行下去。这些直升机补给燃料后开始返航,但是其中一架飞机激起了使人视线不良的尘云,并撞上一架C-130,两架飞机都坠毁了,造成8名美国人罹难。

这趟悲惨的任务影响深远。它使得里根指责民主党令国家军人素质下降的话语更具说服力。等到1980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美国人质已经被伊朗拘留了1年。人质危机造成的挫折影响了投票结果,选举当天,里根以51%的得票率击败卡特。里根就职的第二天,新总统宣布伊朗已经同意释放剩余的美国人质。这个时机令人怀疑(这一点从来没有人证实过),里根的选举活动运作曾经与伊朗人秘密进行某种协商,不让卡特在总统大选前在人质释放上获胜。更可能的原因是,伊拉克进攻伊朗(1980年9月),让伊朗人觉得不需要再关押美国人质了——他们有更大的问题要解决。

在国际上,许多政治战略家相信,在人质危机方面,美国没有采取果断且有效的行动从而使苏联有机会扩展势力,而且这是苏联进攻阿富汗的一个原因。开始时,苏联进攻阿富汗的兵力是3万人,最后变成10万人,然而随着伤亡人数的攀升,并没有成功的迹象。等到这场战争结束时,有1.5万名苏联军人及100万阿富汗人阵亡,普遍认为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这场战争也给阿富汗人带来了长期的阴影,曾经团结一致反抗外来敌人的各个游击队势力,战后却很难彼此结合在一起。政治上的分裂使塔利班有机会兴起。

同时,仍旧在为伊朗危机感到难过的美国,虽然官方在两伊战争中保持中立,但是里根总统却为伊拉克开了后门。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理论下,美国提供情报,并以贷款的方式给予伊拉克数亿美元,间接助长了两伊战争。撇开军国主义政策不谈,当时的萨达姆·侯赛因提倡自由教育,鼓励妇女接受教育,并提供新式住宅和卫生保健制度,刚好迎合西方的喜好。

两伊战争拖了8年,使这场战争成为20世纪时间最长的传统战争。1988年7月,在联合国明令停火的情况下,这场战争终于结束,此时,死亡总人数约有150万,然而伊拉克却未能夺取伊朗任何的土地,此时的伊拉克背上了巨额债务。借钱给伊拉克的国家当中,就有富有的小国——科威特,到了1990年,科威特的国家领袖要伊拉克还钱,态度比之前强硬,同时科威特正将过剩的原油大量送进原油市场并降低价格。萨达姆·侯赛因认为,入侵科威特可以结束这些问题。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得伊拉克的另一个邻国——沙特阿拉伯非常紧张。沙特阿拉伯接受了美国的提议,让美国保护自己的油田免遭伊拉克的觊觎。这触怒了出生在沙特阿拉伯的前阿富汗战士奥萨马·本·拉登,本·拉登原本希望让穆斯林游击队保护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选择西方异教徒而非他的军队,令本·拉登大怒,这是本·拉登于2001年9月11日攻击美国的主要理由。假使1980年的某夜,大沙漠上方并未出现“哈布”风暴,谁知道今天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呢?

——摘自《神秘天气:55个天气改变历史的故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03-02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