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读《资本论》,像喝茶喝出了味:细雨传真情师恩永难忘,张薰华教授追思会举行-LMLPHP

3月6日周六,一早就飘起了蒙蒙细雨,由于疫情未能参加知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遗体告别仪式的一些历届研究生,来到了恩师在复旦工作、生活最近的地方——南苑餐厅,举行“敬爱的导师,我们怀念您!”张薰华教授追思会。

他们的恩师张薰华先生于2月1日仙逝,享年100岁。

山高水长,桃李天下。张薰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家国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伴随淅淅沥沥的细雨,学生们回忆着曾经与恩师相处的点点滴滴。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陈富春首先提及自己求学时的经历,在他记忆中,是张老师唤起了他对《资本论》的兴趣。张薰华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践相结合,提出系统性学说。他始终用共产党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的个人生活,不拿他人一针一线,不为名利。在编撰《土地市场》时,团队经费有限,张薰华老师作为主编,自降薪酬,心中只有对学术至臻至美的追求,无愧大师风范。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桂勇坦言,自己和张先生接触的机会不多,但先生对待学术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润物无声的鼓励,令他记忆犹新。在毕业论文评审时,张先生针对其文章中尚不成熟的观点作出了直接的点评,但在论点被重新打磨修改后,亦不会吝啬给分,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

兴业证券副总裁胡平生说,昔日求学时,同窗都对先生尊崇不已。张薰华作风正派、严谨不苟。学生们除了得益于导师的学术功底,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尽管先生已仙逝,但他清清白白做人的形象将一直存在于学生们的心中。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学界,都需要将张薰华先生的衣钵一代又一代继承。

原南京政院上海分院教授张克难回忆道,师从张薰华老师研读《资本论》,才像喝茶喝出了味道。张老师立场坚定,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穷根究底,毕生孜孜探求经济规律体系,不断创新,做出了诸多卓越贡献,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值得我们永远效法。

丁志铭在发言说,先生对其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二在方法论。张先生具有崇高信仰和人格,一生清贫,对物质生活很满足;对追求真理却不满足,对为人民服务不满足,孜孜以求,蜡炬成灰,发热不止。“圈圈”是科学方法论,可以应用于理论研究,也可以指导其他工作实践,包括企业运营管理。“先生在这两方面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

上海社科院教授杨卫则动情地追忆起博士生面试、毕业论文撰写、接手《资本论》原著解读课程以及负责刊物“思想者之旅”栏目等人生重要节点时,张薰华先生及师母宁荫女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和帮助。先生在用一生践行他对真理的追逐,践行他的人生格言:“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做学问时,要联系实际,探索规律,不惑于表象,不随波逐流”。

上海理想实习就业工作联盟总裁丁平回忆,自己可能是张老师上世纪90年代招的为数不多的在职硕士研究生。“记得9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刚刚拉开序幕,我工作的城市被国家列为国企改革试点十八个城市之一。张老师详细了解国企改革的相关政策,并提出了不少建议。我到上海来工作时从事的是人力资源工作,特别是听说我们不仅为外地学生对接工作岗位,同时为他们提供住宿服务等,张老师说:‘我们都有体会,学生刚走出校门会有很多困难,你们这样做对社会是好的’。”

我感觉张老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追求真理,忠于信仰,坚守初心,无私奉公,关爱他人......

普罗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袁磊回忆,1994年初,一次偶然向张老师请教,张老师得知自己多少还有一点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遂鼓励其继续深造。1995年,袁磊如愿晋入师门。“后来,我 被安排去给经济系大三学生上专业课土地经济学,授课情况定期向张老师汇报,他还亲自去经济学院了解学生对我讲课的评论。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小勇说,张薰华先生教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他一直在运用,也一直在收益。“我是在1986—1987学年读 ‘《资本论》进修班’时首次接受张先生的教导,张先生在给我们上‘《资本论》脉络’课程时布置了100道题,在我们独立做完的基础上,张先生专门安排时间让我们全班集中讨论,每人向张先生重点汇报2道题的做法,然后张先生及时给出点评,指出每道题的修改和完善方向。我将张先生这种做法在我后来的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下来,学生们也反映收获很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泛海书院常务副院长严法善老师,回忆起刚解放时张薰华先生在担任校务委员会秘书(相当于现在校办主任)的那些日子中,为复旦大学恢复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张薰华在日理万机的同时,还专门到南京东南大学学习学生宿舍的图纸。张薰华先生从不接受送礼,甚至连水果、鲜花也一概拒绝。无论身兼何职,始终清廉正直、刚正不阿、恪守心中准则。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供图

03-12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