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取代过去用以衡量城市创新实力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十四五”时期上海的一个指标细微变化引起广泛关注,虽只增加了三个字,其背后折射出的导向之变意义重大。
到2025年,上海规划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将达到30件左右。据透露,2020年上海这一指标的水平在20件上下。也就是说,五年之后要比现在增加50%。 从20到30,五年时间,上海将如何实现高价值发明专利的跨越?记者就此采访了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
“高价值”有多个维度,“用得上”是关键指标
按照我国的专利法,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的含金量最高。发明专利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去年,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2件,连续15年保持增长。
“顾名思义,高价值发明专利是在发明专利的池子里又加了一道‘门槛’,让发明专利中技术含量更高、创新性更强、更被市场认可的那部分凸显出来。”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单晓光说。
什么样的专利才符合高价值的标准?业内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评判标准。比如,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发明专利,或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维持年限超过10年、有许可他人实施收益或实现质押融资的发明专利,以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一般来说,符合以上一条标准即可认为是高价值发明专利。
在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章永忠看来,想要被认定为高价值发明专利,一个关键指标是“有用”。比如,维持一项专利,企业需要缴纳一定的专利维护费,如果企业愿意持续为一项专利“埋单”,即证明此专利是能真正创造价值的;又比如,专利质押融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利有效变现途径,因此一项能进行质押融资的专利,也被认为是具有高价值的。
去除“专利泡沫”,逐步取消专利授权资助
自2011年起,我国专利申请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真正体现技术含金量的发明专利不到总量的1/3。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居多,实现转化运用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专利较少,尽管申请数量第一,但我国只是专利大国而非强国。
为引导专利申请向更有含金量的发明专利“靠拢”,上海于2018年就修订了《专利资助办法》,重点改善专利申请 “量大不优”、专利运用能力较低、国内专利资助范围广而对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布局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加大对高质量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和国外授权专利的支持力度,引导市场创新主体提高专利质量、加强专利转化运用,进一步强化促进高质量专利产出的政策导向。未来,这一资助政策将进一步“收紧”。章永忠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明确,到2025年全面取消专利授权资助,在此之前,上海将率先逐步调低资助比例,让这一政策平稳落地。今年,上海将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要求,完成新一轮扶持政策的修订工作。
“取消授权资助,会进一步去除‘专利泡沫’,让知识产权回归本质,但对真正有创新意愿和实力的企业来说,并不会产生影响。”单晓光分析说,目前,上海一件维持三年以上的发明专利能申领到的资助金额在4000元左右,而一件高价值专利转让或许可的金额可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也就是说,一件专利如果能真正用起来,其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通过补贴获得的钱,而这恰恰体现了创新驱动的应有之义。
设立专项计划,从源头产生高价值发明专利
增加了“高价值”这一限定条件之后的指标,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创新策源功能,折射着 “质量、结构和效益导向”,实现起来也更具挑战。
据透露,市知识产权局将设立多个专项计划,鼓励企业进行专利质押融资和运用、引导企业申请PCT专利等,进一步将“专利存量”转化为高价值发明专利。
转化存量的同时更要做大增量。单晓光表示,从本质上来说,“高价值”考验的是专利申请主体单位的创新能力,只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才能从源头产生一批高价值发明专利。事实上,“十四五”时期上海提出了两项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指标:除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还有“全社会研发经费(R&D)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这两项分别对应的是创新的“产出端”和“投入端”。2020年,上海R&D支出相当于全市GDP的比例为4.1%,与全球其他国家对比,已位居前列。“十四五”时期,2025年这项指标要达到4.5%,几乎是欧盟国家目前均值的两倍,前端高强度投入、强化源头创新的导向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