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春可期·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将分散在各个领域的篆刻“好苗子”发掘出来,创造机会让青年人脱颖而出。其背后,是上海完善海派篆刻人才梯队建设所作的努力。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将一直举办下去,未来,还将把上海的青年篆刻作者“推”到全国去,为他们举办作品展,邀请专家把脉,给予年轻人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
近日,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全程策划并推出的“青春可期·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中,一批篆刻“好苗子”被发掘,正在脱颖而出。第一期遴选出的8名优胜者中,70后和80后各一人,其他六人皆为90后,且大部分具有书法篆刻专业的本科或硕士学历。这一全新气象被称为篆刻界的一股“青春旋风”。而其背后,是上海完善海派篆刻人才梯队建设所作的努力。
完善海派篆刻人才梯队,迫在眉睫
“我们希望在篆刻界树起标杆,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奋进动力,也让入选者在得到荣誉的同时,增强光大海上篆刻的责任感。”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如是表达了举办该活动的初衷。上海曾是全国篆刻的重镇,诞生了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方去疾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优秀篆刻家。如今,韩天衡、刘一闻、童衍方等老一辈篆刻名家依旧声名远播。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青年篆刻队伍青黄不接。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全国各大重量级青年篆刻艺术展上的入展率。丁申阳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地区入展的作者几乎占到“半壁江山”,而最近十余年,比例急剧下降,有些只有个位数甚至空白,“完善海派篆刻人才梯队,迫在眉睫”。
“上海篆刻的未来在于青年人!”通过大量走访调研,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发现,热爱篆刻的青年其实不少,但大多游离于专业圈之外,存在着发展方向不明等困惑,如果没有更多关注,人才就可能慢慢流失。“为什么不把他们组织起来,创造机会让其脱颖而出,形成一个青年群体,然后再把标杆树立起来,让更多年轻人朝这上面靠。”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委会主任徐庆华说。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创作经验的篆刻人,他深知鼓励的重要。当年,他只是一位篆刻业余爱好者,19岁那年,因为在一次全国篆刻评选中获奖,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规划,后来,他甚至辞去已有的工作,前往专业的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现在回头看自己那些书法篆刻作品,也比较幼稚,但是大家不吝啬掌声,这些肯定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有益。当年我们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前辈们的关爱,现在应该回馈给更年轻的一代。”
激发更多年轻人的潜能,未来可期
因此,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委会成立后的一件大事,便是挖掘和培养篆刻“好苗子”。半年多时间里,通过层层选拔,从六十位青年创作者参与的篆刻看稿会,到三十四位创作者参加的全国青年篆刻展培训班,再到“青春可期·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委会一步步为青年人竖梯搭台,着力提升他们的艺术专业水平。
“一开始,我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投稿,没有想到各位篆刻前辈如此重视,为我们这些后辈的成长不遗余力。”入选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的赵其令说,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上海篆刻界前辈的温暖,也让其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了坚强后盾”。
“以前看到同龄人刻得非常好时,我常会找各种借口安慰自己,现在没有理由退缩了。”许非同说,这次评选对他的影响很大,让他更加有自信,也更加有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评选出的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大多数具有书法篆刻专业的学历。在徐庆华看来,这说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而在上海,设立书法篆刻专业的高校不多,他呼吁更多高校设立相关专业,为艺术人才提供更多全方位综合素养学习深造的机会和上升空间。“当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激情和潜能被点燃和激发,上海篆刻未来可期。”他说。
创作谈
缘何痴迷于“让石头唱歌”,他们这样说
以刀代笔,以石言志,方寸之间见天地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至今依然吸引着众多创作者,包括不少年轻人,痴迷于 “让石头唱歌”。篆刻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第一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这样说——
董汉泽:我对篆刻创作始终保持一种理念是“变则通”,怎样趋于时貌,则又不拘泥于此。
陆宗盛:小时候的我喜欢刻刻划划,有幸认识篆刻便深以为迷。平时创作的每方印作,其内容皆为有感而发。
陈惊雷:学习篆刻以来,我对于将军印等粗犷风格的印章有着强烈的好感。时不时地我也会意临一些自己喜欢的将军印,不一定是整方印,也可以是某个字,甚至某个局部。
赵其令:自接触古玺以来,初觉妙趣横生,后觉表现实难,难在境界,难在文气,难以做到“文质彬彬”。当然,对事物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见识,我相信总能在其中发现更多的可能。
许非同:我喜欢玺印,觉得它十分有趣。字形有趣,章法有趣,刻的时候也有趣。
杨奕然:我学印由汉印着手以期得其正大宽博之气;继而学习魏晋南北朝印风,渐知其激荡烂漫之处;又从战国古玺中体会自由纵任之情。
孔宪勇:书法、篆刻昔日常被认为是小道、学问之末流,然其绝妙,非深耽其中者,不能一窥堂奥。
沈飏:它伴随着时光的荏苒、空间的变幻,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制图:李洁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