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与世界对话:上海咖啡文化彰显城市开放精神-LMLPHP

3月22日下午,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以“因为咖啡,所以上海”为主题,开启了上海城市故事中的咖啡新传奇。3月29日起,首次举办的“上海咖啡文化周”将广泛联动城市各领域、各主体资源,以咖啡为媒介向市民游客展示上海的特色城市文化。

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久弥香的咖啡已经与上海的城市历史记忆融为一体,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据文献记载,作为“舶来品”的咖啡,其最早传入申城的时间可追溯到1844年,当时的通商口岸记录中保留了关于咖啡豆进口的记录。1860年改造后的礼查饭店内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咖啡室”;根据1880年《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虹口地区出现了上海第一家独立咖啡馆。老上海的咖啡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密不可分,也和怀揣着报国之志的有志青年紧密相连,其中被鲁迅称为“革命咖啡店”的公啡咖啡馆便是一例。作为左联“诞生摇篮”,公啡咖啡馆凝结了各方文学力量,让大家在怡然氤氲的咖啡气息中找到了共通的精神依附,形成了文化同盟。在1922至1937年拍摄的58部国产影片中,以上海为主要背景或故事地点涉及上海的影片共有33部,其中13部出现了在咖啡馆喝咖啡或在家以咖啡招待朋友的场景。咖啡馆俨然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表现都市摩登的重要外景空间,其中弥漫的西式习惯和气氛也成为上海电影“西洋景”中的重要元素。老上海的咖啡馆既承袭了西方传统的经营理念,也适应着上海本地特色。例如,从一开始在咖啡馆内配置留声机、电唱机等设备以播放欧美古典或流行音乐,到后来在咖啡馆内增添爵士乐队、驻唱歌手、舞蹈团、武术杂技等娱乐表演项目,无不表明这一多维活动的公共空间内中西文化的交汇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城市温度的鲜明体现

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团队发布的《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显示:在全球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拥的咖啡馆、茶馆总数排名全球第一。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的中国咖啡市场里,上海的市场销量约占50%,咖啡消费量达到每年人均20杯的水准;上海咖啡馆、茶馆总数并未因本次疫情而减少,反而逆势增长至8500家左右。

几乎所有国际咖啡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都是上海,星巴克、“日本最美咖啡馆”%Arabica、美国“实力派”Peet's、加拿大“国民咖啡”Tim Hortons纷纷抢滩上海;与此同时,Manner、Seesaw、Mellower等本土品牌也从上海出发,进军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从“贝多芬咖啡”到董其昌“拉花”,上海咖啡文化正催生出日新月异的多元城市文化潮流;从嵌入社区公共空间的迷你咖啡馆、以残障员工为主角的“熊爪咖啡馆”,到专为认知障碍老人设立的记忆咖啡馆,上海咖啡馆正一如既往地招徕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身份职业的八方来客。具有独特海派文化印记的咖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指征,而是塑造了产业和文化相连的重要场所,涵养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城市温度的鲜明体现。

城市软实力的一项指标

回首上海咖啡文化的悠悠岁月,可以发现其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自己独特而又迷人的个性,使其终究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海派文化的典范之一。海派文化向以“不中不西,亦中亦西”著称,这一方面指上海文化滥觞于历史悠扬的江南文化;另一方面指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融汇中,上海文化对复杂多元的西方文化的理解、吸收与转化。这不仅是上海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开放的高度”,也是上海咖啡文化的内核所在——从未停止观察世界、接触世界以及融入世界。

咖啡文化之于上海,经过了对文化精萃、设计凝练、情感灌注,最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价值观表达并呈现出鲜明特征。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水平在咖啡领域里得到了持久而生动的体现,上海的咖啡产业与咖啡文化正成为衡量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一项具体指标。上海咖啡文化坚持不懈与世界对话的开放精神,已然成为城市灵魂的重要组成,并与这座城市的内涵、品质及特色碰撞出令人心驰神往的音符。咖啡文化已经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名片。

       摄影:张挺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03-23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