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批评教育”不是面对差评的正确态度-LMLPHP

近日,网友高某在豆瓣上对西班牙语小说《休战》的中译本发表短评,一句“机翻痕迹严重”引来译者自辩。不久后,这场网络争论上升到另一层面:自称译者好友的一位网友擅自向高某所在学校举报,最终“经批评教育后”,高某删除评论并向译者道歉。

热评 | “批评教育”不是面对差评的正确态度-LMLPHP

追根溯源,高某并非人身攻击,即便是空口质疑,也不存在出格言论。为了这一句差评上纲上线,玻璃心的人到底是谁?

我们暂且假定所有当事人都没撒谎,那么有关译者的“批评”只能停留在翻译层面。诚如她所言,译本质量体现译者水平,而译本是否脱胎于机译则反映译者的职业素养。当译著出版,流向市场,读者有权利评价文字是否满足信达雅的要求,也有资格就不满意的译本质问译者的工作态度。

作为受检阅的一方,译者其实并无义务逐条答复,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和阅读掺杂大量主观色彩,众口难调是不争的事实。但译者毕竟为出版物倾注心血,不仅要对书封上自己的名字负责,更要对得起原作者的杰出创作,所以被质疑工作态度不端正时,译者必然深感委屈,难免要出面澄清、自证清白。读者的权利理应捍卫,译者的自尊同样也需要呵护。

热评 | “批评教育”不是面对差评的正确态度-LMLPHP

玻璃心的应该是那位自称译者好友、擅自举报读者的网友。如果说读者和译者之间的辩驳尚且围绕译著本身,那么这一封上纲上线的举报信显然让矛盾的焦点发生了转变:从“译者有没有参照机译”到“译者能不能接受批评”。第一个问题是有讨论空间的,各方可由文本深入,列举证据,互相争辩。退一步讲,即便译者参照了机译,也未必不能创作出合格的译本。但第二个问题是没有争论价值的,因为答案是确定的。从这个角度讲,这位“热心”网友以举报的方式转移视线,模糊焦点,可以说帮了译者一个大大的倒忙,非但没能证明她的能力,洗脱她的冤屈,反而让她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这一把火,烧得实在鲁莽。

但无论如何,在公开渠道获得举报方式,以正当途径进行投诉,任何网友都有这个权利。作为支持者,她两肋插刀的初衷也不难理解。让这起事件结局带有荒诞色彩的,则是受理这封举报信、批评教育学生的学部和老师。面对邮件中激进的措辞、强硬的语气,有关负责人理应第一时间核查事实背景,而不是大惊之下急于作出论断,“挽救失足学生”。假如每一句网络差评都以玻璃心和玻璃心的碰撞而闹得如此不可收拾,公共资源会不会太过浪费?

面对差评,要有容人之量。这句话是对译者说的,因为只有虚心接受批评,才能不自满,不停歇地追求完美。这句话更是对学校说的,因为只有学生保持独立思考,才能不盲从,不顾虑地心直口快。

来源:文汇

03-31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