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路上,梧桐吐了新芽,掩映着石库门建筑青红砖交错的清水墙。日前,中共一大会址的大理石门牌,经过深度清洗后再次被搬了出来,时隔近5个月,重新“披挂”上墙。
历经高标准的保护性修缮,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这两幢历史建筑重展新颜:精致的石库门雕花门头、清水平缝砖墙、石板台阶天井、矾红的挂落门窗修旧如故。再经过两个月的修整布展,这座9000多万党员共同的“精神家园”将再次敞开大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
以石库门为起点,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申城不少红色地标的修缮及建设工程进入“冲刺”阶段。记者2日在现场看到,距离中共一大会址500米、当年印刷《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旧址”,也刚刚卸去脚手架,将于下个月完成修缮。紧邻着“又新印刷所旧址”和“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新落成的黄浦区党建服务中心也揭牌启用,推动党群阵地与各种基层阵地、各类民生服务项目紧密结合,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
“最小干预原则”,照明灯管藏在凹缝处
这场“考古式”修缮,在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修缮项目经理牛凯看来,难在“时间紧任务重”:3万片“同款”小青瓦、1万片望板砖都是兜兜转转寻觅才得;传统广漆老工艺,需找回老工匠历经12道工序还原;清水墙的“新旧拼色”,更是让专家反复比对,极其考验细致耐心。一旦配比的精确度、晾干时的气候稍有不同,效果就千差万别……
也难在“历史保护建筑的空间、工艺限制”:现代化的吊装无法进入室内,许多步骤只能靠人工一分一分地打磨,许多纹理只能靠匠人一笔一画地上色。
工期中的“最难”,莫过于在老工艺和新技术间找寻平衡,在修旧如故、保留原貌的同时,满足当下现实的功能需求。
“最小干预原则”贯穿于中共一大会址修缮过程中,每一个看得见、看不见的小细节。譬如,将照明灯管悄然安在木格栅与木地板带有凹槽的暗角处,照明系统有了,整体美观也没被破坏。还将106号和108号这两间“文物本体”房间内的照明系统面板,经梳理后统一置于楼梯的踏步板下,“既方便于集中控制,也能将影响控制在最小”。
消防、空调,这些现代功能的布设是最直接的需求,但也让老建筑里的建设者们 “动足了脑筋”。仅消防系统的排布,工程队就特意在木质房顶加装了消防喷淋口。一旦烟雾报警鸣响,喷淋口在前30分钟只喷射灭火气体;30分钟后才开始喷水,有效避免历史建筑被损坏。两间“文物本体”房间的空调系统,也是需要通过其他房间的制冷装置侧面出风。
老楼换新,红色遗址也用上了智能保护系统
不远处,博文女校复原了昔日的风貌,更依托现代化手段获得了“新”生。
“以前的地基较之于周边改造过的商铺偏低,因而博文女校更易受潮,加之白蚁滋生,木结构蛀蚀严重。”牛凯告诉记者,这次修缮按照现代的技术手段,重做了排水系统,疏浚了下水道。
技术赋能老建筑的保护。老楼里建立起了消防物联网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接收在线监测,数据同步传输至平台端。如果有异常情况发生,将自动通知报警,具体报警位置、楼层等信息都详细反映在一张屏上。还可通过手机端随时掌握电气设备安全情况,及时发现电气火灾安全隐患。
“修老房子,经常会发现,它们守护着历史,却也从未停止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一次次更新中修缮保护、交流传承。”牛凯说。
一条马路之隔,拔地而起的新馆遥相呼应。石库门的样式、肌理同样在新馆延用、赓续:清水墙保留了青红砖外墙的建筑特点,门头门楣同样复刻了石库门元素。“包括山墙上的观音兜、屋面的小青瓦、山花门头都被一一还原”,建筑与周边的老城厢街区融为一体。
未来,展厅将在展览中,综合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动态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样展示手段,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实践。
摄影:袁婧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