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便捷诊断帕金森!浙大一院重大研究突破可及早确诊这种“中老年人杀手”-LMLPHP

今年4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在我国有超过300万帕金森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帕金森及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而且每年新发病例近十万人。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到2030年的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将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和生活负担。

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章京教授团队协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基于脑脊液胞外囊泡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于2021年3月23日发表在神经临床科学领域顶尖期刊《Neurology》,该研究使用创新性纳米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及独创的EVs内标记技术,创新开发了一种稳定、快速的测定方法,用于定量测定脑脊液中含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EVs,以评估其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帕金森病早发现、早诊断至关重要

“帕金森病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情况下,从早期诊断到部分失能要5~8年以上;到完全失能(完全丧失生活能力),一般要10~15年以上。”章京教授介绍,帕金森病作为一种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过早期及时诊断和早期干预,能大幅度提高患者预后,多数患者数年内都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快速便捷诊断帕金森!浙大一院重大研究突破可及早确诊这种“中老年人杀手”-LMLPHP

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发病前5~20年就有前驱症状存在。在前驱症状期,患者仅出现嗅觉障碍、睡眠异常、抑郁、立体视觉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所以无法确诊,常常被忽略。目前在临床上,帕金森病仍然是以典型的运动症状(如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为主要的诊断标准,此时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已经非常严重,往往患者大脑内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已经下降到20%以下,这个时候开始进行治疗,所有的治疗均无法根本性改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这个发病基础,患者已然错过最佳干预期。

正是当前的临床现状,让章京教授意识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帕金森病的重要性。 能否尽早确诊帕金森病?章京教授带领的浙大一院病理科科研团队给出令人振奋、充满希望的答案。

抽取少量脑脊液 快速准确诊断帕金森病

章京教授团队发表在顶尖期刊《Neurology》上的研究表明,只需提取疑似患者少量脑脊液,通过检查脑脊液中几项标志物的变化,就可以辅助诊断帕金森病。“具体来说,该研究使用创新性纳米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及独创的EVs内标记技术,创新开发了一种稳定、快速的测定方法,用于定量测定脑脊液中含有α-syn的EVs;并通过检测多中心大样本队列,发现相对于健康人,帕金森病患者的脑脊液中含有α-syn的胞外囊泡会显著降低。”章京教授介绍,此创新性纳米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的方法不仅比传统的免疫测定法检测更具灵敏度、提高了检测效率,还为快速体液诊断及早期体液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新的标志物,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快速便捷诊断帕金森!浙大一院重大研究突破可及早确诊这种“中老年人杀手”-LMLPHP

据了解,创新性纳米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是在流式细胞仪上对样本进行检测,相较于PET等影像学手段,花费低,能够给患者极大减轻经济负担。同时,该项新技术能够检测微囊泡内外的标记物,可达到多标记物快速联合检测的效果,若结合中枢神经系统来源标志物与疾病相关标志物,能够有效避免外周蛋白的干扰,精准检测神经系统来源携带有疾病相关蛋白的微囊泡。

章京教授表示,可预见的是未来该项新技术还可以广泛应于外周体液(如血液及唾液)的检测,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抽血或者采集一点唾液就可以对各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进行辅助诊断。

04-13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