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的一个午夜,杰克·凯鲁亚克读了一篇次日出版、有关他的小说《在路上》的评论。那晚,他最后一次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闭上眼。当他睁开眼,他已经出名了。
2021年4月的一个午夜,河南一名96岁老奶奶在摆摊卖馍时和一位举着手机的顾客聊了几句。那晚,也是她出名前的最后一晚。自此之后,她的视频在网络上刷屏,她的身边围了好多人,个个提着“长枪短炮”,穿着奇装异服,和镜头打招呼,与网友侃大山。这些主播本就是网红,受万千粉丝的追捧。但在摊位前,他们更像是成群的粉丝,围住另一个网红。
老奶奶成为网红事出偶然,但也有迹可循。96岁老人深夜独自摆摊30年,不是因为生活所迫,只是在家歇着无聊。这个不按常理的剧本足够吸引网友的关注。而在镜头前,佛系奶奶金句频出,闪烁着劳动人民朴素的智慧和幽默。这份网红气质也符合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论长相、衣着、工作、环境,这是一位极其寻常的老奶奶。但镜头前的慈祥、睿智、风趣、淡然,这分明又是一位不寻常的老奶奶。
寻常也好,不寻常也罢,老奶奶本人从未想过一夜成名。孤独也好,无聊也罢,她从未尝试博取舆论的关注,更不曾寄望社会的同情。诚然,一个普通人的走红往往身不由己。有人在理发店被强行消费,却成了表情包;有人偷盗电动车被捕,却成为语录达人;还有人因为长得像富豪,成了无数网友的段子。但要不要继续走在网红的道路上,依靠流量来变现,仍然取决于本人的意愿。
很明显,走红的老奶奶并无此意,她甚至不在乎暴富。倒是身边这些不温不火的网红们,他们慕名而来,把摊位当作网红打卡点,把摊主视为流量的聚宝盆;他们又乘兴而去,带走几个没啃几口的菜馍,留下一位精疲力尽的老奶奶。难怪当被问及是否乐意看到摊位前的盛况时,老奶奶挂着勉强的微笑连说两遍“不高兴”。一个做买卖的人,怎么会对客流不高兴呢?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顾客”并不是来消费菜馍的,而是来消费老奶奶的。
一个不想红而“被走红”的人,怎么会高兴呢?临沂的“拉面哥”15年坚持只卖3块钱一碗的拉面,他的笑容淳朴动人。然而走红后,他却失去了笑容,以求饶的语气正告蜂拥而至的主播们,“请离我的家、我的拉面摊远一些,不要影响到我的生活。”济南的“水饺姐”向附近工地的工人们供应8块钱无限量的水饺,她的事迹温暖人心。然而走红后,她卷入了无穷无尽的阴谋论,“以次充好”、“不正当竞争”的标签让她疲于应对。
当真诚被镜头无限制放大,当善意被流量无限制翻炒,我们看到了虚伪和恶意:温柔的寒暄问候、掏出口袋的零钱、主动奉上的礼物,火热的场面背后是冰冷的运作,礼貌关怀的表面下是无序逐利的本质。而置身中心的卖馍老奶奶、“拉面哥”、“水饺姐”,他们自带旁人艳羡的流量,却浑似被围猎的对象,无辜而无奈。高龄的老人经不起这样折腾,质朴的情感更经不起消费和炒作。
诸位流量的猎食者,请放卖馍老奶奶一马。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