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原来就在这个展厅的位置”“这是我家捐出的煤气灶”“我们居委会的后门就是这扇门”……今天(4月14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贵宾”——近20位来自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提篮桥居民区党总支的社区党员,他们有的已完成旧改搬到他处,为纪念馆的扩建做出了直接贡献;有的即将迎来旧改征收,以实际行动为北外滩发展提供新动能。帮助居民在告别后、离开前实现参观纪念馆的“微心愿”,是北外滩街道“一个网格一件实事”的又一次实践。而2个小时丰厚的参观体验,让党员们油然而生自豪感,也成就了这片区域“同一屋檐下好邻居”的现代演绎。
此次活动的缘起,来自于一条微信。上周,提篮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奚红收到社区党员陈梅红发来的消息:“我们马上要旧改了,能否组织我们去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听听专业的讲解,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奚红想起来,前不久一名已经搬离的居民党员也提出,纪念馆去年底扩建开馆时正好在搬迁中,现在安顿好了想去看看这个被媒体称为“国际一流的博物馆”。奚红和居委干部们商量,不如组织当年纪念馆公益旧改项目、东余杭路一期旧改项目、东余杭路二期旧改项目的党员们“回娘家看看”了却心愿,也邀请马上要启动旧改的昆明路以南旧改项目的居民前来体验。
来到熟悉的“娘家”,秦振芳很是感慨,他与在这附近住了几十年的朱惠康一起回忆往昔,哪里曾是花园,哪里是弄堂小径,哪里住着哪户老邻居。在一楼展厅前,他看着四扇门洞说,“没变没变,我家门洞以前就是这样的!”原来,这里的两个展厅曾是他家。他回忆,旧改启动时,家里刚刚进行了装修,一开始不舍得离开,但在经办人员的耐心解释下,他决心党员带头做表率,率先签约了。
步入二楼展厅,朱惠康“熟门熟路”地找到了自家捐出的煤气灶,据说这是布鲁门撒尔在沪避难期间使用的同时代煤气灶。他记得,当时由于家里改装了天然气与该灶台不适配,听说纪念馆正在筹集展品,他便毫不犹豫捐出了这台1930年代英国制造的老古董。
“今天的讲解员特别给力,为我们足足讲了2个小时,我们都很骄傲在家门口有过这样一段人间大爱。”陈梅红说,她没想到自己的“微心愿”这么快就实现了,和奚红交流后,她还在纪念馆公众号后台留言,得到了欢迎参观的答复。而参观后,好几位党员更是聚在一起交流,认为“当时把房子拿出来是对的,这样才有足够空间把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展现出来”。
奚红告诉记者,社区党员们“离土不离心”,即使搬离北外滩也很关心这里的发展,对社区工作很支持。实现“微心愿”,既是对党员们日常志愿奉献的回馈,也是激励更多党员在接下去的北外滩开发中继续率先示范。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纪念馆的扩建得到了老邻居们的鼎力支持,这与当年上海人民无私救助犹太难民的“大爱”是一脉相承的,这种面对共同目标携手努力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颂扬和传承,“欢迎好邻居们常回家看看,也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