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磕cp”并非夸张的说辞,而是正在火热上演的实况,它不仅为2021年注入了糖分,也给社交平台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新的气象。
01
复杂多变的cp样态
“磕cp”已不是什么新鲜词, “cp”(“coupling”的缩写,来源于日本ACGN同人圈),在本土语境中,不妨理解为对某一被配对的情侣的支持。
磕cp的气氛不只在国内如火如荼,在全球范围内早已蔚然成风,复杂多变的cp样态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景观,让人大为震撼又欲罢不能。
丰富的影视作品不能让大家尽兴,几乎各个领域都能挖掘出cp:有人磕脱口秀综艺中的“雪国列车”cp;也有人磕清华北大“相爱相杀”的名校cp;还有网红城市成都、重庆喜提“成渝”cp共建发展……
可以说,没有不能组cp的领域,所谓“万物皆能磕”。层次感强也是当下cp圈的一大特点。“剧cp”属于角色cp(还包括小说、动漫等虚构作品中的配对);“rps”即real person slash,指基于真实存在人物的二次创作真人cp,譬如为宣传剧而在综艺里甜蜜营业的景甜和张彬彬;还有一种磕的是完全的真人cp,即认为他们在荧幕后的现实中也在恋爱。这是一个由“二次元+二点五次元+三次元”组成的广阔天地。
短短几年,最火cp已换了好几轮,与此同时,各路还未亮相的cp也已蓄势待发,随时准备抢夺受众,可谓是“流水的cp,铁打的cp粉”。
02
成为“磕学家”需要掌握的基本素养
蓬勃壮大的cp样态培育了一代又一代cp粉,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已锻炼成了 “磕学家”。“磕”也可以理解为“撮合”,为了撮合别人的爱情走向圆满,磕学家们个个身怀绝技。
首先,这些磕cp的黑话一定不陌生:kdl(磕到了)、kswl(磕死我了)、szd(是真的)、kll(磕拉了)……当一个圈子有了“黑话”并出圈了,就证明了它的规模之大。
但能熟练使用黑话只能算是入门,检验“磕学家”的标准还得看是否掌握两项基本技能:找糖和产糖。
所谓“找糖”就是发现“磕点”。
为了证明“我磕的cp是真的”,磕学家们个个都是“显微镜达人”。他们深入钻研单人的性格和两人之间的气氛,把戏内外的各种细节放大,哪怕一个眼神、微表情、无意识动作……
在“磕学家”眼中都是爱情的证据,无比激动地脑补出甜剧。
但磕学家最厉害的是即使磕到玻璃渣(虐心的部分),也不会放弃。反而想尽办法从中抠糖,甚至写长文论证。
所谓“产糖”就是创造新的“磕点”。
当无法从现有素材中发现糖了,多才多艺的磕学家们便自给自足,创造两人的cp向作品:美术画作、同人文、二创视频……有人曾说,判断一对cp是不是火了,就去b站、抖音看看二创视频的数量,“磕学家”们从两人过往的影视片段中取材,剪出新故事,寄托对二人未来的畅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轮cp热中,磕学家们身为消费者的主体意志和权利意识进一步强化,不再只是自娱自乐式找糖产粮,还进入了新的境界——点糖。
某电视剧播出后,粉丝纷纷化身“cp制作人”,喊话播出平台,给制片人留言,要求换掉某段的配乐,点播想要看的花絮……这些诉求几乎都被满足了。
03
为何大家如此热衷于磕cp?
听说这届cp粉已经为了磕糖而丧失了睡眠时间。
那么,究竟为何磕cp让大家如此上头?常言道:人越是缺什么,就越是想要什么。
首先,磕cp可以补充情绪糖分,获得快乐。
如今生活节奏快,大家普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偶尔放纵吃块甜品,约顿美味夜宵都带着愧疚感。
但磕cp却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摄入“糖分”。试想,下班回家后,打开剧磕起cp,从剧情到花絮,从社交平台到私人生活,处处都能感受到爱情的甜美火花,脸上不自觉洋溢着神秘的笑容。
有人说:“看别人谈甜甜的恋爱,比自己谈还快乐!”
先别质疑,这份快乐的真实性是被科学证实了的:
“当我们看到自己磕的cp产生了甜蜜互动,人脑中一部分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产生相似反应,促进多巴胺分泌,多巴胺可以传递快乐的讯息。”
大脑一旦知道“磕cp可以变开心”便会产生上瘾,这是人体寻求舒服的本能状态。
虽然是速食的快乐,但却是许多人暂时逃离高压现实,获得精神快感,抵御情绪低潮的重要渠道,只要不过分沉迷,有何不可?
其次,磕cp是成年人打造的“爱情童话”。
据媒体报道,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为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在2021年将上升到9200万。
事实确实如此,青年一代恋爱结婚的欲望普遍降低了,毕竟谈恋爱要付出巨大努力,还要承担痛苦与挫败的风险,磕cp可以寄托一些寂寞因子。
有趣的是,很多已恋爱结婚的人也沉迷于磕cp,甚至和伴侣一起磕。
某热门cp的粉丝@番茄酸汤说:
“之前组内有过投票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粉丝的年龄都偏大,有很多已婚人士,其实年纪越大的人越懂得修炼一段美好感情有多难,而戏内外的两位演员都彼此尊重、信任,这种互相成就的内核太令人羡慕了,对照自己现实中的爱情,有很多共情的部分,也对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相爱、相守都越发艰难,因而,不少人通过磕cp来体验寄托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满足对理想关系的想象。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叫做“替代性满足”:
“当欲望能量在最初对象上遇到阻碍时,就会向其他对象转移;如果再次遇阻,就再次转移,直到寻找到一个替代对象以消除紧张、满足欲望为止。”——弗洛伊德
一方面,将自己内心渴望的爱情模式和亲密关系投射到磕的cp上。正如心理学家林恩·泽布尼斯所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理想爱情的蓝图,即希望恋爱对象有哪些特质。
当某个人符合我们的模板,就会猜想ta会和什么样的人相爱?可不可以是我?譬如,某角色或明星是符合自我认同感的配对类型,就磕起了ta和其对象的cp,并自我代入为ta的对象,实现某种满足感。
另一方面,也可能将自身体验过的情绪,如暗恋、吃醋等转移到cp身上,去挖掘双方的情感变化,试图化身爱情导师来推动恋情走向圆满,或是从cp的完美关系中,发现自己恋爱中的缺憾。
此时,人们磕的是爱情的信念感,即相信人能够与他人相知互信,说服自己和他人:勇敢地表达爱,接受爱,经营爱。正如今年cp粉们的口号:
把“尊重爱情”打在公屏上!
虽然角色和故事是虚构的,但cp粉们投入的情感却是真实的,可以说,磕cp满足了成年人对爱情童话的想象。
最后,磕cp是“以家人之名”的报团取暖。
网络社会飞速发展,很多人却经历着社交危机:没时间和精力维系现实中的朋友,也缺乏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但cp粉圈是一个门槛低、反馈性强、基于共同兴趣而建立起的“圈子”,一起快乐磕糖是最紧要的事,“圈地自萌”式磕cp提供了满足社交需求的一片天地。
大家汇聚在自家cp的超话、豆瓣专组,以“家人”“姐妹”相称,一起寻找爱情的证据,探索甜蜜的角落。
当cp发糖时,共同欢呼雀跃,在cp冷淡时,互相安慰鼓励……此时,陪伴和交换信息的社交需求便得到了满足。
当自己找的“糖”或产的“粮”得到大量的点赞和评论时,也会获得被认同的自我成就感。
当有“对家”挑事时,大家同仇敌忾,并肩作战,这样“一致对外,守护爱情”的经历也增强了身份认同感。
正如卡斯特尔在《认同的力量》中所认为,网络带来了横向认同连接感,大家因为兴趣、情感的认同聚集在一起,能够产生更多的力量。
这份力量最终指向的是爱与归属感,一起磕cp的过程就是一场和谐的网络社交。
来源:社会学了没、中国青年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