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上海高校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前身)成立,其“主创之一”就是陆定一。
陆定一1906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士大夫的名门望族。自小家学渊源,其先人在清代当过兵部尚书,其父陆澄宙就读于京师法律学堂,是当时著名的律师,曾历任浙江高等审判厅推事、首都检察厅检察长等要职。1918年,正当少年之时就报考了交大附中(时称南洋公学附中)。陆定一在班级中年龄最小,只有12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学业的出类拔萃,陆定一酷爱并精于武术,他作为校武术队的成员,除了常规性的训练和比赛之外,经常随队一起参加各种沪上的表演活动,甚至走出上海,到外省进行展演。
1922年,陆定一升入了当时的交通大学电机科。在大学读书期间,陆定一接受中共组织的宣传和引导,积极向革命事业靠拢,迅速成长为一名进步学生。在成为南洋大学校刊《南洋周刊》的言论编辑后,他与同学们经过努力,帮助该大学党团组织以进步期刊为核心,把校刊改变为宣传革命活动的阵地。在文章中,他号召“要造成良好人格,有学问而且康强的自己,……我们要预备再有一个更加彻底的‘五四’,把世界一切不平等的东西都铲除了,引导世界到自由、平等、光明、净洁之地!”
陆定一的另一个主要成就,在当时秘密组织了“马列主义读书会”。具体活动包括邀请中共党员来学校进行辅导学习,同时邀请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国民党左派、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学术界著名人士反对腐败的北洋政府的演讲活动。陆定一借助于《南洋周刊》这一阵地发表系列文章,批判国民党中的右派言论,赞同维护国共合作的政策,其中的《敬告一切热烈的青年》《纪念孙中山先生》等文章,大大鼓舞了年轻学子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这些针对性的文章指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才是“中国之国民革命打下了铁的基础”,更能够“使中国的国民革命就飞腾起来,扶摇直上”;从而戳穿了那些打着“三民主义”旗帜实际上却在公然污蔑、陷害中国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做派人士的分裂阴谋。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革命活动的前沿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热地,上海的地域优势尤其是租界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适合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组织活动。在中共江浙区委和上海法租界区部委的领导下,上海高校的年轻学子们也纷纷参加中共组织的进步事业。陆定一就是交通大学的负责人之一。他动员积极联系,动员进步学生全力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后,上海地区学联紧急召开各校学生会代表会,推举南洋大学学生会代表作为主任委员,陆定一等同学、同仁以学联的《血潮日刊》为阵地,如实地报道“五卅”惨案真相和帝国主义之暴行。
1925年底,在中共江浙区委领导下,交通大学首届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正式成立,陆定一担任支部书记。次年春天,他继任书记。早在1925年秋,陆定一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陆定一大学毕业,没有按照其父“你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吧,公费考不上就自费”的嘱托,“以渊博之学识,强健之体魄”,而是以弱冠之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青年团“上海法南区委书记”,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参与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并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当时陆定一只有21岁。1928年初,陆定一赴广东协助组织千余青年参加红军;是年秋,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年底,陆定一赴莫斯科出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0年,他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陆定一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等职。他撰写的《金色的鱼钩》一文曾经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也先后被编入江苏、吉林、上海的语文教材中。与此同时,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振,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