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上海首届“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今天揭晓-LMLPHP

2400多万常住人口,13亿平方米城市建筑总量,215个街道、乡镇,1.3万个住宅小区……如果将城市比作有机生命体,那么社区就是神经末梢。

今天上午,上海首届“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结果揭晓,陆建华、林龙全、苏志平、孙雁、胡文瑾、余美香、刘观锡、袁倍丽、吴伟良、王春欢等10位优秀社区工作者获此殊荣。

他们之中,有的不惧风险,连续冲锋在社区疫情防控最前线;有的坚守岗位,用心用情打动群众,也凝聚自治热情;有的穿梭于寻常巷陌间,链接资源、服务群众。

自2014年启动“1+6”课题以来,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一批年轻人加入“小巷总理”队伍。截至目前,全市近5.3万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9周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8.9%。

社区活动家:搭建平台,链接资源

就在“1+6”课题实施的同一年,在街道工作了十余年的陆建华主动请缨转岗到了社区。彼时,他终于知晓,什么叫做“千头万绪”“一地鸡毛”。

他曾去过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最“老”的社区——东郸小区。房屋老旧,治安情况和卫生环境都不好。小区居民还对他这个初来乍到的“愣头青”不看好。然而,担任消防战士的过往经历让他始终保持着一身“热火炭”,思路新,冲劲足。就这样,他把事关居民们的一桩桩小事都记挂在心,从安装探头到设置路口指示镜,再到装修睦邻茶室。他笑言:“社区工作像箩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

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上海首届“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今天揭晓-LMLPHP

创智坊旁的国定一小区,更新后,睦邻广场成为社区居民休憩散步的好去处

2017年,他又从老旧小区“换防”到如今的创智坊开放式社区。社区环境的变化,也让他对“小巷总理”有了更深体悟。“我们就像是社会活动家,要帮居民搭建平台、链接资源,才能让小区环境蒸蒸日上!”。

后来的故事里,有了一扇许多人熟悉的“睦邻门”。一墙破除,勾连起了国定一小区、创智坊这两个曾经少有往来的小区。破除的是围墙,联系的却是人心,承载的是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努力。

乡村改造家:创新模式,解决梗阻难题

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社区,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曾让许多人头疼不已的停车难、群租问题迎来了新解法。

金山区亭林镇东新村,毗邻亭林工业区,辖区外来人口近1.2万人。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这儿严重倒挂的人口结构——租赁房屋数占总房屋数58.5%。大量的房屋出租牵连出包括消防、社会治安等在内的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

2019年,80后书记王春欢开始带领团队探索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旅馆式”管理服务新模式。初时,这名年轻书记也曾遭遇质疑声。村民们说,“这是我们自家的房屋,村里凭什么管?”王春欢没有因此放弃,通过一次次村民大会反复劝说、介绍。最后,村民们的态度渐渐松动。

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上海首届“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今天揭晓-LMLPHP

在一大批乡村改造家的带领下,上海乡村正迎来新变化

在王春欢的带领下,村里不仅建起了房屋租赁旅馆式分台,还开设线上旅馆式房屋租赁功能。租客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查询全村出租房房源情况,选择放心房源,线上更便捷地操作完成租住登记或注销。

为提高出租房安全系数,村里还邀请综治办、安全办等部门进行联合验收评估,并实行“红黄绿”统一挂牌。绿牌准予租赁;黄牌限期三个月内整改,红牌为禁止租赁,整改到位后方可租赁。

新模式试行一年多后,东新村出租房屋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100%,刑事立案同比下降38.9%,盗窃案件同比下降82.85%。

04-21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