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开幕-LMLPHP

▲图为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故居,如今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今天,正值上海解放纪念日和复旦大学校庆日。由复旦大学与上海市档案局(馆)共同主办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幕,用好红色资源、讲活历史故事,再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光辉历程,为全市和学校的“四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

本次展览由“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与中国左翼文化事业”“陈望道与复旦大学”三个单元组成,汇集了来自复旦大学档案、上海市档案馆和图书典藏部门的近300件档案、图片、实物、视频展品,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成员之一、著名学者、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积极投身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以及在复旦大学教书育人、治学治校的人生轨迹,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据悉,展览将于2020年5月27日至7月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展出。观众可致电上海市档案馆(021-63336633转9)预约参观。下半年,展览还将在国歌展示馆、复旦大学、义乌市档案馆等处进行巡展。

为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各界的参观需求,展览全景导览系统已同步上线,观众可以足不出户,“云”上参观本次展览。

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开幕-LMLPHP

▲陈望道、范长江、周韬奋先辈新雕塑落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重温真理味道 汲取信仰力量: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系统地引入中国,也为不久之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此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陈望道长年生活、工作的地方。陈望道在复旦大学任职近50年并担任校长25年,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开幕式现场,上海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档案局(馆)局(馆)长徐未晚,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蔡纪万共同为展览揭幕。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及夫人朱良玉,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学生陈光磊,以及复旦大学师生代表、上海市档案局(馆)代表等共同出席开幕式。

作为“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宣言精神”主题宣讲团在开幕上宣布成立,周亚明为宣讲团代表授旗。

陈光磊、陈振新撰写的《陈望道画传(第二版)》和复旦大学档案馆主编的《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两本新书也在开幕式上首发。前者以大量珍贵档案图片讲述陈望道辉煌的一生,后者则详尽呈现《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的展陈内容。陈振新与陈光磊共同为新书首发揭幕。

开幕式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看看新闻、新浪微博、腾讯视频、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同步直播。

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开幕-LMLPHP

▲陈望道之子在介绍其父翻译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展板前合影。

览展品 忆生平:致敬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追思我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开拓者

100年前的5月,陈望道带着“费了平常译书五倍功夫”的《共产党宣言》译稿从家乡义乌返回上海,一头扎进“石库门”,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开始了审校工作。8月,《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问世,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从此点亮了中国。这本2万余字的小册子,影响和培育了无数先进分子积极投身革命。

开幕式当天展出了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1920年8月第1版、9月第2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复制件,以及复旦大学珍藏的1926年5月版、1927年1月版《共产党宣言》原件。

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陈望道译本由上海又新印刷所出版,首印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出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记载了鲁迅与陈望道之间来往的鲁迅日记,也在本次展品之中。

05-27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