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文化传播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
算上今年肆虐的“新冠”疫情,人类历史上已经历了十一次大规模病菌侵袭。每一次灾难性瘟疫爆发都会带来人类文明秩序的重组,更是推动世界运转、形成秩序重组的强大隐藏力量。
恐惧使人们固有观念发生彻变,使人类发展出道德、哲学与宗教文化变革的勇气。全球瘟疫使两周内美股历史上仅有的五次中的四次股市熔断,也让人看到在不可抗力条件下,中国制度、中国治理对于抗击疫情、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做出的重大贡献,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意义。事实证明,当今全球一体,大难之时无一幸免。犹如雪崩时没有一片无辜雪花;覆巢时没有一颗独善完卵。
七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履践取得了卓著成绩:中老、中泰、雅万等铁路建设即将完工,中缅、中俄原油管道已经投入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平均出口额增长到8%,建设了近百个境外经济合作区,创造了近30万个就业岗位,等等。当海外疫情稍有好转,一些敌对势力无视中国价值、中国贡献,公然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甩锅、抹黑、打压中国,将攻击矛头指向最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帮助的中国。按目前趋势,疫情之后,这种沉渣不加遏制,可能还会愈演愈烈。
人类始终存在两种互为矛盾的思想:一是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的对立竞争思想;另一个是全球意识、多边主义的和合大同观念,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者占上风,人类斗争冲突加剧,后者居优势,人类和平稳定和谐发展。要实现人类社会长久的和平稳定与和谐发展,尤其是后疫情时期,迫切需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化传播。
目前,这理念传播机制还存在需完善之处,主要有三:一,缺少印象深刻的形象标识,知晓面不够广;二,缺少承载思想并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传播,三是缺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敬畏情感传播。
我认为, “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通过文艺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形象;诗以声传,行之久远,要发挥文艺作品具有艺术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文化价值,借助感人至深文化力量让价值沉淀、观念远播;最后是要辩证兼顾黑暗视角,通过悲剧性文艺作品唤起人内心的怜悯与恐惧,唤醒可使人道德自律的情感力量。
基于以上思考,对于后疫情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文化传播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系。
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进一步向世界阐述。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等和谐大同思想;“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论语·宪问》)”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等修身与人际交往思想等。这些内容不仅具备中国文化标识,更具有跨时代、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真理性和普遍适用性,应在体系中详述。
加强思想蕴藉的精品文艺创作,讲好人类共同命运故事。
文艺作品具有艺术与社会双重价值属性,具有以情动人的涵濡化人的无形力量,加强蕴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艺力作创作及全球化传播,有超越西方私利至上的现实意义。
立体书写描绘思想,兼顾良效多重视角。
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人类就意识到悲剧的道德净化作用,这一视角下的意识传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加强全球化命运共同体网络平台建设,实现话语共振传播。
在5G时代,地球是一个网一块屏,海量繁复的瞬间信息产出就可能超越个人生命的接受极限,因此,全球平台、话题聚焦、话语共振是实现思想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艺创研机构,持续推进文化传播。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宣传部、文化部和教育部应共建一个落地于相关机构及院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研与传播机构,使文化传播策略具备机制保障,实现观念的行动可落地、持续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符合中华民族长期和平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利益,既会为中国又会为全人类带来福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大趋势,是不可遏制的光明力量。在当下后疫情时期,采取策略、有效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均具有迫切的、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无论经历多少冷寒黑暗,阳光终将普照大地。
建立突发事件中全国文艺创作、征集、推选机制和传播推广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历史和现实也反复证明,每当国家面临大事要事、急事、难事,文艺工作者以精品力作,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以抗疫、战“疫”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当中。一批主题鲜明、感情真挚、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塑造战“疫”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鼓舞斗志、抚慰人心、凝聚力量。
从关于这次疫情的主题文艺创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文艺工作者热情很高,创作的作品数量很可观,但质量参差不齐,口号化、同质化、标签化、商业化现象客观存在,甚至有少数作品政治站位不高、理解不到位,导致在思想立意、价值导向上出现偏差,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有的还被西方抹黑中国所利用。二是绝大多数的创作和推广存在自发性、个体性、分散性。很多作品创作出来后,为了抢时效,质量与导向未经认真把关即快速传播出去。且在文艺作品的传播推广上,明显存在各自为政、多头出击、自行其道的现象。三是网络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 30.8个小时。意识形态领域面临风险与挑战,舆论引导明显需要统筹协调、科学谋划,以此改变导向不鲜明,弱化或消解主流声音的现象。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我们要加强舆论引导,强化正面宣传,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当前,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目前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工作的大框架来看,应该建立突发事件期间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征集与传播的预案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文艺重要作用。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文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如下:将文艺工作纳入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工作的总体框架。建议国家应急部在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总体框架时,将文艺工作一并纳入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框架,确定职责、统一部署,充分发挥文艺工作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共克时艰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全国性创作、征集、推选预案机制。建议中宣部宣传教育局等单位统筹全国文艺单位或组织,或分类别指定行业组织作为牵头单位,建立突发事件期间文艺创作、征集、推选机制,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启动实施该机制,明确主题、导向,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主题文艺创作,同时对文艺作品质量等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切实发挥文艺传播正能量的效应。
建立全国性的线上线下传播推广平台。建议由国家网信办统筹建立以各大主流媒体为主力,包含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商业网络媒体的线上传播推广平台,集中传播推广上述机制下形成的优秀作品。一方面把主流作品和声音集中传播出去,形成主流宣传舆论,避免商业网络媒体碎片化、娱乐化信息消解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另一方面在更大范围、更加集中、更加有效地发挥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价值功能。
建议多关注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协副主席廖昌永
今年,我将视线投向少数民族学生艺术招生问题,希望上海音乐学院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服务于社会、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杰出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正式开设少数民族班,招收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像是以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都曾就读于上音少数民族班,在上音的培养下更好地服务当地文化建设。后来有一段时间上音少数民族班因为种种原因停办了,但是近年来学院又恢复了少数民族班并招收少数民族委培生,所涉专业包括声乐、作曲、指挥等。但是我们在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更多音乐人才有待挖掘。
因此,我建议多关注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特别是硕士点和博士点,希望有政策倾斜给这些地区有才华的音乐学子,助推他们在上音接受专业训练以后,更好服务于当地音乐文化建设。
再次建议加强全国县市级地方文艺院团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 席强
根据调查统计,全国各地共有二千多个县,而这些县市一级的文艺院团编制或设置目前幅盖率只有30%。这些地方艺术院团的缺位或缺失现象导致基层公共文化失去阵地,失去文艺舞台的主导作用。
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要,各地方政府在县市一级应该设立恢复文艺院团或者类似乌兰牧旗文艺小分队艺术实体。无论是政府投入的国办艺术院团,还是民营投入的企业化艺术院团,我们都应该从国家的文化结构和布局中去考虑审视文艺院团的作用和价值。在第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政府对中央,省级,地级文艺院团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而县市级文艺院团的功能和定位则被弱化甚至被核消,因此,根据目前出现的突出问题,设立、恢复和建设这些县市一级的地方文艺院团,对加强全国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非常迫切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全国公共文化如何深入基层进行全复盖的建设问题,特别是贯彻落实党的思想建设,宣传传播民族文化价值观,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重要的基层组织作用。涉及到艺术院团的功能和职能,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分类管理,政策指导,同时,在管理上应该一视同仁的将事业编制或者民营性质的文艺团体统畴起来管理,在资金上进行公平公正的财政投入,以强化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文艺院团的功能和使命任务。
建议推动在线教育立法,加强在线教育市场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吴碧霞
目前在线教育平台竞争激烈,超前、拔高的学科类教育严重误导消费者、在线授课教师资质良莠不齐、产品广告营销过度、解答问题不精准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在线教育平台存在授课内容不佳、虚假宣传、霸王条款等问题。部分学习类App涉嫌传播未成年人不宜信息,或出现突然停业和跑路事件。
我建议:
积极推动在线教育立法,建议司法部门积极修订和完善涉及教育、互联网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出台专门针对在线教育的管理办法。
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在线教育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流程,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的备案审查制度,明确在线教育平台在师资管理、资质审查、教学质量、收费退费、资金托管、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加强在线教育市场监管,建议由市场监管、教育、互联网管理等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的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审查管理机构,加强对在线教育平台的资格审定与内容管理,进一步细化监管标准、程序。在开办资质、运营、服务质量、师资准入、内部管理、收费标准等方面,构建紧密衔接的监管制度体系。
推出线上教育黑白名单制度,根据督查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开合规(白名单)和不合规(黑名单)的在线教育平台,规范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
同时希望教育部门加大对优质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的甄别优选力度、扶持力度以及推广力度;积极升级学校网络基础设施,梳理名师名课,打造优质在线教育资源。
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再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刘月宁
目前,中国音乐文化已经开始从简单的“走出去”发展到深层次的“走进去”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更好、更深入并可持久地“走进去”,让世界人民更加乐于了解中国文化,愿意倾听中国故事,进而理解中国、讲述中国 ,是我们未来的工作核心。
我对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海外传播再建议:深化国际人文交流,构建新时代中外音乐文化传播模式势在必行。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找准交流对象、找到中外文化契合点,在“和而不同”、尊重分享的基础上,让更多国际友人认识、认知、理解中国文化;然后是了解被传播对象的需求,精心设计适合他们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的新的传播角度,真正达成一种“对话”状态的双向交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随着中国文化“走进去”的不断深入,建议开拓新的运作模式,更多地鼓励国内外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充分发挥其在国内外所具有的广泛资源、传播渠道和社会影响,让中国音乐海外传播集合国内外、全社会多种力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图文综合自中国音乐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