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使馆胁迫“选边站”,丹麦《政治报》硬刚:我们做不到,也不想这样做-LMLPHP

据丹麦《政治报》4月25日报道,美国驻丹麦大使馆上周联系丹麦《政治报》,要求该报说明是否使用了华为、中兴、海能达、海康威视和大华这5家中国企业及其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电子设备。美使馆声称,《政治报》应证明自己从未使用上述中国企业制造的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电子通信设备等技术设备,否则美国驻丹麦大使馆可能会停止订阅《政治报》。

“请确认,贵公司未使用它们的技术。”美国使馆在邮件的结尾这样写道。

美国大使馆还在邮件中称,使馆还向其他“服务供应商”提出了类似要求,但拒绝透露共有多少家丹麦企业受此影响,并表示这是美国国务院的全球统一要求。丹麦《政治报》曾尝试就此事联系美国有关部门,但至今没有得到回复。

对于美方希望了解丹麦《政治报》技术设备使用情况的要求,丹麦《政治报》表示不会回应。丹麦《政治报》隶属的媒体集团的IT部门负责人斯文森表示:“我们不会同意这种要求,不会让自己受到美国法律管控。我们高度重视独立性,会自己选择商业合作伙伴。美方要求我们对集团分包商使用中企设备情况进行担保,我们做不到,也不想这样做。”

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尔斯·安诺生称,此事表明丹麦企业到了必须在中美间“选边站”的地步。皇家丹麦国防学院助理教授耶珀·雅各布森称,很难看出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会通过丹麦媒体从事监听或破坏美国使馆的行动。此事更像是美方在主动释放政治信号,要求西方企业必须远离中国供应商。

被美使馆胁迫“选边站”,丹麦《政治报》硬刚:我们做不到,也不想这样做-LMLPHP

实际上,美国拥有胁迫外交的“悠久历史”。4月2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应询列举美国胁迫外交的历史:

从武力威胁看,美国“胁迫行动”的经典案例都造成了战乱动荡和人间悲剧。美国政府也不避讳使用“胁迫外交”一词,比如将1994年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誉为“美国胁迫外交的范例”,在2003年将追加军费中的约303亿美元明确列支为开展“胁迫外交”。

从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看,美国长年对古巴、朝鲜、伊朗、委内瑞拉挥舞“制裁大棒”。美上届政府对多国随意挑起“贸易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曾撰文称美国上届政府对伊朗政策只有“胁迫”没有“外交”。

从技术封锁看,美国为维护自身科技垄断地位,无视市场竞争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滥用国家安全借口肆意打压别国的高科技企业,还胁迫其他国家共同行动。无论是法国的阿尔斯通、日本的东芝、丰田,前苏联的航空航天业,还是如今中国的华为,无一不是鲜活的例证。

汪文斌表示,胁迫外交这顶帽子,没有国家比美国更适合戴,也没有国家能从美国手中夺走这个专利。197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最早提出“胁迫外交”概念,用来概括当时美国对老挝、古巴、越南政策。美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诠释了什么是胁迫外交,那就是通过武力威胁、政治孤立、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方式实现自身战略目标。

丹麦《政治报》被胁迫事件,就是美国奉行“胁迫外交”的生动案例。

“美方不仅自己恶意打压中国企业,还强迫其他国家服从美国的旨意,甚至要求他国媒体都要按美方指令行事,否则就将面临终止订阅的后果。这是百分之百的胁迫外交。”

05-03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