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的小失误 | 汪成法-LMLPHP

一、夷人的腿脚“没有关节”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葛剑雄先生的一部名著,近三十年间频频再版,可见读者接受度之高,也可见此书的影响之大。此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大历史”著作,风格近似于近年在出版界影响巨大的“全球通史”“人类简史”,但因为所述为作者自己国家民族的文明史,因而于知识观念之外更有一种“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作者的治学是严谨的,但百密一疏,有时难免在细节方面存在着瑕疵。

本书第9页,说到“19世纪后期”中国“精通儒家经典的大臣和学者”,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至死也不知道这么多的夷人是从哪里来的,究竟要干什么?一位关心时务、忧国忧民的大臣终于找到了对付夷人的绝妙办法,他上书皇帝,建议大清国的军队以长竹竿为武器:因为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夷人走路时腿脚是直的,显然没有关节,所以只要用长竹竿将他们拨倒在地就再也爬不起来,置之死地岂不易如反掌?”

葛先生此书是以普通人而非专业研究者为拟想读者的,有所引述常常将文言译为白话,文献出处注释也尽量减少,比如此处就没有出处说明。但是,熟悉晚清近代掌故的读者应该一看就知道这位“关心时务、忧国忧民的大臣”指的是林则徐。

林则徐认为外国人“没有关节”是近代史研究界流传已久的一段以讹传讹的故实。比如,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在一次访谈中就曾经说:“就连林则徐都认为外国人腿是直的,没关节。他们只有在船上才可怕,一上岸,我们只要用竹竿把他弄倒了,他们就站不起来了。这都是林则徐奏折中写的东西。”(《王学泰:抗战引发中国百年来最大的人口流动》,“搜狐文化”2015年7月8日)至于这一传说的具体出处,大概就是林则徐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1839年9月1日)自香山县给道光皇帝的奏折,其中有云:“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请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会衔,《林则徐全集》第三册“奏折”,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86页。)一年之后,道光二十年七月初十日(1840年8月7日)林则徐再次上书:“第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坚,若赴大洋与之交锋,总应相度机宜,须得确有把握,方无虚发。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密陈重赏定海军民诛灭英兵片》,与广东巡抚怡良会衔,《林则徐全集》第三册,第440页。)此处对“夷兵”陆战能力的评估的确无知偏颇得近乎可笑,这也是当时清政府在军事以及外交方面屡屡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林则徐显然还没有糊涂到认为敌人的腿脚“没有关节”的地步。

二、“秦末的一个忠臣”

王汎森先生是当代中文学界著名历史学家,其博士论文《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深得学界好评,中文译本在海峡两岸均有出版,但笔者在书中也发现一处表述不够严谨的地方。

傅斯年写有“归骨于田横之岛”字幅,王先生在书中言及这一书法作品时有注:“田横是秦末的一个忠臣,他带领五百位属下避到一个小岛之上,拒绝承认新建的汉政权,后来他们全都自杀了。”(《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汎森著,王晓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5月第1版,第227页脚注)“田横五百士”的故事非常出名,这里且抄录《辞源》“田横”条的文字:“战国时齐田氏的后代。秦末,其从兄田儋自立为齐王,不久战死,儋弟荣及荣子广相继为齐王,横为相国。韩信破齐,横自立为齐王,率领从属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称帝,遣使者往招降。横与客二人往洛阳,未至二十里,羞为汉臣,自杀。原居留岛中之徒众,闻横死,亦皆自杀。《史记》《汉书》附《田儋传》。”(《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第1140页)从词条或者相关史传中都可以看出,田横是秦末众多反抗领袖之一,其自杀的理由之一就是“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以“北面事之”为耻,“羞为汉臣”,实在不能说是哪个王朝的“忠臣”,称田横为“秦末的一个忠臣”更容易让人误会他是秦朝的忠臣。

三、“过屠门而大嚼”

语文名家张中行先生,在回忆录《流年碎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中多次用到“过屠门而大嚼”,却全部都是误用:“过去的言,大多是以身外显身内,又零零碎碎,有如街头摊上吃小吃,比之过屠门而大嚼总是差得不少。”(第2页) “其三是东行,到牛市口,过屠门而大嚼。”(第68页)“我常走入的是德胜斋,多吃它的烧饼和炖牛肉,佚名切面铺,多吃它的烙饼和肉片熬白菜豆腐,林盛居,有过屠门而大嚼之意,吃它的张先生豆腐。”(第145页)显然,张中行先生是将“过屠门而大嚼”当作“到那里大吃一通”来使用的。

《辞源》有“屠门大嚼”条,释义引古籍为证:《初学记》二六引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出门西向笑,人知肉味美,即对屠门而嚼。”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九《与吴季重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如此则其意甚明,《现代汉语词典》释这个词是“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屠门:肉铺)”。张中行先生很可能是将这句话误解了一生。

文史知识浩如烟海,一般人首次接触某一信息之后即将其保存在记忆深处,其后很少有机会重新审核信息的确切度,因而如果初步有误,以后便难得纠正。写下这些献疑的文字,当然有一些“求全责备”,但也是希望能稍微避免继续的以讹传讹。“《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新唐书·太宗本纪赞》)区区微衷,尚乞贤者谅察。

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来源:文汇笔会

05-21 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