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宣布离任,近10年办学探索,他在毕业典礼上说“今天我也毕业了”-LMLPHP

创校8年之后,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校长俞立中将告别上纽大。

在刚刚举行的上纽大第四届本科生及首届研究生毕业电力上,俞立中在致辞中宣布了他将正式退休离任的消息,本届毕业典礼也是他作为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参加的最后一届,“同学们毕业了,我也将和你们一起毕业。三天后,我将正式退休,今天是向大家告别的时候了。从上海纽约大学的筹建、设立到发展,我的心⼀直和这所独特的国际化大学连在⼀起,一直和同学们的心连在一起。”

这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办大学。从创办之初,俞立中就已加入,这所大学不论对他,还是对上海的高等教育来说,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从2010年上海纽约大学框架性合作办学协议正式签订至今,从最初“寄居”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区内,到融入陆家嘴金融区,俞立中带着这所学校,作过太多的尝试,也走过太多的困境。

2011年,上纽大举行奠基仪式;2013年,上纽大迎来首届本科学生……这块上海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究竟能培养出何种人才,作为的第一任校长,俞立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今天,在上海纽约大学第四届本科生及首届研究生毕业之际,俞立中坦言,上纽大的人才培养经历了市场考验,现在是时候说一说上纽大的“成长史”了。

困境一:在家长视985、211或者海外藤校为目标的当下,如何向家长解释,这所新学校是高质量研究型大学?

作为上海纽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对俞立中来说,所要处理的事务纷繁复杂。

俞立中说,上纽大从筹建的第一天开始,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但同时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于,考生家长们对于大学的理解,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

“我孩子的成绩应该可以进复旦的,可是上纽大到底在哪个水平线上呢?”这种所谓“录取高校档次”的想法,在考生家长中普遍存在。

“但上纽大不一样,我们要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录取要求严格,评价标准不同,有机会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未必能被上海纽约大学录取。”最初,俞立中带领着团队花了很大力气去跟学生和家长解释上纽大究竟是怎样一所学校。

刚刚,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宣布离任,近10年办学探索,他在毕业典礼上说“今天我也毕业了”-LMLPHP

家长对学校的困惑,根源来自于对谁来保证这所学校学术水准与教学质量产生的疑虑。

2006年伊始,纽约大学就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上海中心,每年接收纽约大学本科在读学生来上海学习,学生在上海中心就读课程取得的学分可以自由转回纽约大学总部。2007年,纽约大学开始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筹建上纽大。

“纽约大学对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负全责,”俞立中说,当时中国的高校正面临着质量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引进世界一流的教学资源,探索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所以,纽约大学必须对合作办学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负责。

具体而言,上纽大的常务副校长是由纽约大学指派,学校理事会通过,负责学校的学术管理和日常运行;而来自纽约大学的教务长负责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科研和教学的管理。校长为法人代表,是由华东师大指派,理事会通过,和另一位中方的副校长共同关注办学方向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国内教育体制的接轨,加强中美办学双方的沟通。

身为校长,俞立中认为自己的职责便是,保证世界一流的教育引进来,在中国落地,并实现本土化。

而在学生的选拔中,上纽大也更强调适合性。“我们重视学生的个性与表现和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匹配。”俞立中说,优秀并不是根据成绩掐尖,总体学业成绩在前10%或20%就应该在优秀之列了,而校方的重点是通过校园日活动考察、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报考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学校最终会综合高考成绩以及先期在校园开放日的表现择优录取。”

令俞立中欣慰的是,相比于家长的踌躇不前,前来报名的学生们倒个个是忠实粉丝。后来,上纽大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这群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成了学校最为热心的宣传推广者。

“如果一所中学有几位学霸被上纽大录取了,第二年这所学校就会有一大批学生来报名。”俞立中说,我们的学生自己就会告诉学弟学妹,上纽大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七年来,上纽大在海内外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国际学生是放弃了进‘藤校’的机会来上海纽约大学的。”俞立中一贯言辞温和,但这句话说得十分硬气。

困境二:在融合与冲突中成长

一位业界专家告诉记者,如今在全国范围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加速,使得中外教授对待论文、科研、实验、考试、上课方式等方面的观念碰撞日益凸显。

上纽大同样如此。51%的学生来自中国、49%的学生来自五大洲70多个不同国家;教授则是全球招聘,全英语授课。因为要授予中美两个学士学位,所以在课程体系、师资质量、教学资源和学术评估等方面必须要满足中国学位的基本要求。

经营之难,便在于如何将中西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兼容于同一所大学中。“在全球化的时代,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俞立中说,这是上纽大成立的出发点,不是推行美式教育,而是推行“全球化教育”。翻看上纽大的课程大纲,可窥一二。

刚刚,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宣布离任,近10年办学探索,他在毕业典礼上说“今天我也毕业了”-LMLPHP

上纽大学生的第一、二年,是学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五个部分:社会和文化基础、数学、科学、写作、语言。尤其重要的是,在通识教育必修课中,社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都安排了两个学期的全球视野课程。

仅以上纽大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为例,由历史、政治和思想史三大类课程组成。三门课程中每一门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全球视野来讲授这门课程,还有一部分就是聚焦中国。文化基础课程中则两门是聚焦世界文学、艺术、戏剧、诗歌,另有一门是聚焦中国艺术。这些都是核心课程的第一部分。

在这所学校,所有的管理层都有学术背景,而且他们都必须给学生上课。由上纽大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一手设计、亲自授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则给每一位大一新生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从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社会学,甚至哲学、伦理,无一不囊括其中。

“我们的学生四年间有五个学期在上海上课,三个学期选择到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16个教学点参加交换生项目。”俞立中说,学校希望通过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未来人才。

刚刚,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宣布离任,近10年办学探索,他在毕业典礼上说“今天我也毕业了”-LMLPHP

不过要想实现两个不兼容系统的兼容,还有一个最最实际与直接的问题摆在眼前——中美不同大学对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不同,如何处理?

比如纽约大学要求128个学分,而一般中国大学则要求160个学分甚至180个学分。根据中国学位的要求,修满128个学分尚未达到中国的毕业要求,不能通过学位办的评估,这该怎么办?

“我必须要去一遍遍地解释,这只是系统上的差别,上纽学生修读每个学分,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实际的学习量更大。”俞立中说。

除了学分要求的不同,在专业的匹配和对接上也存在着错位。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是在国内属于同一个学科,但在纽约大学却是两个专业。“纽约大学有不少交叉学科的本科专业,而且学生经批准可以自设专业,但国内本科教育体系还没有开放到这个程度。”俞立中认为,“既然是改革,就必须突破,我们还是设法把这些专业对接到已有的专业目录里了。”

如今,上纽大迎来了第四届本科生毕业,或者这意味着,在本科教育上,上纽大已经实现了兼容。

困境三:教导学生,如何摆脱青春迷茫

虽然上纽大到处有不同的文化交融和冲突,但却也有不同文化的共通之处。

在这里,每个中国学生都必须和其他国籍的学生同住,所有国家的学生都必须混住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下,彼此互相理解,习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学习、生活、共事,甚至互相适应彼此的睡眠习惯,都成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而在校方看来,学生们在这样的相处中所学到的和他们在教室里所学到的同样多。

上纽大致力于打造“没有围栏的校园”,这不仅意味着鼓励学生们走遍世界,更预示着鼓励学生们走进生活,在此过程中观察体会,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变得更为全面和客观。这也是上纽大教育的核心因素。

刚刚,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宣布离任,近10年办学探索,他在毕业典礼上说“今天我也毕业了”-LMLPHP

在这里,学生更需要学会的是思考。在上纽大,老师们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根据他们阅读的东西提问。这是为了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更多一些批判性的思维,而不是仅仅让自己的眼光划过那些文字。

陪着上纽大一步步成长起来,有一件事让俞立中颇感自豪:大部分毕业生当他们走出校园时,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并为自己规划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路径。

根据上纽大公布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总计263名本科毕业生中,有65%毕业生在非原籍国就业或深造,拥有“全球视野”的毕业生们或选择直接就业,在心仪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或继续求学深造,根据个人研究兴趣,用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探索这个世界。

几乎没有人的青春是不迷茫的,这是一种“年轻病”。但上纽大的学生却有勇气冲破自我的牢笼,看清前路,寻找到人生的出口。“‘我想研究的领域是什么?’‘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我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俞立中看来,四年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不断去回答这三个问题,这是对未来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的思索,到他们毕业时,答案已显而易见。

“学生拥有跨文化的理解、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特质。”俞立中说,从上纽大走出去的学生都有比较积极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在普遍恪守利己的社会环境中,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们常常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我一直认为,在大学阶段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想和事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社会现实会有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不会思考,那才是最糟糕的事情。”在俞立中眼里,是学生和家长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不满给上纽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05-29 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