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拍价,200万!10万一加,哪位企业愿意出价?”6日上午,在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活动现场,浙江工业大学的“高安全长寿命先进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争夺战”开启。
台下百余位企业家,多人同时举牌,拍卖价格也不断上涨。“砰……”随着拍卖槌的落下,这项技术成果300万元的价格被260号企业拍下,溢价率达50%。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打破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加快“纸变钱”的速度,实现优势互补是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作为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一次有益探索,此次长三角首次联合举行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活动共有科技成果拍品60项,总起拍价9610万元。其中,38项高校院所成果、15项企业成果、1项高校企业共有成果来自长三角,共计53项;项目涉及6大技术领域,分别是数字经济11项、先进制造20项、生命健康7项、新材料12项、节能环保4项、农业林业6项。
据记者了解,此次拍卖,以浙江科技大市场从2012年起推进的“浙江拍”为基础。浙江是全国较早开展科技成果竞价的地区,截至目前已举办60余场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省级层面共组织开展12场大型拍卖,累计有1539项科技成果成功竞拍,成交额25.56亿元,溢价幅度达35.6%,成为国内交易规模最大、成果种类最多、涉及领域最广、成效最显著、影响面最广的技术交易活动。去年,浙江首次应用区块链技术对拍卖过程进行存证,并首次拍卖成交区块链科技成果。
如今,从“浙江拍”到“长三角拍”,这对长三角协同创新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浙江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奚灵平认为,开展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拍卖,将大大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转化,使得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拍卖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未来可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资源对接,有利于区域分工。
“这是属于长三角的平台,各地需求不同、市场不同,对每个地区而言,流动都是双向的,既有引进,也有释放。”奚灵平认为,借助这个平台,研发人员、企业家可以更深入的交流和对接,也可以有效提升研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