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透明度”不同,疗效差异大!“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有了“复旦标准”-LMLPHP

6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传来消息:该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陈海泉教授受邀撰写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诊治策略专家综述在《胸外科年鉴》刊登。

近年来,陈海泉教授领衔团队针对“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首次系统定义该类型肺癌为一种特殊临床亚型,针对其特性提出“分类而治”的策略。这一“磨玻璃结节型”肺癌诊治的“复旦标准”系列成果此前在《胸部肿瘤杂志》《胸外科年鉴》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重新定义磨玻璃结节型肺癌

长期以来,“磨玻璃结节”困惑着不少人。一方面,有研究证实,95%在体检中发现的肺癌,在影像检查报告中均表现为“磨玻璃结节”;另一方面,“磨玻璃结节”型肺癌越来越多见于传统肺癌的“低危人群”,令人闻之色变。

“随着筛查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意识的深化,肺部‘磨玻璃结节’已经成为当前体检中的常见名词,临床中‘磨玻璃型’肺癌也非常多见。”陈海泉教授表示,“这类肺癌病灶在医学影像上呈现与周边肺组织密度不一样的结构——密度增高、但仍能看清楚其中的血管纹理,因而也被称为是‘磨玻璃型’。”

研究中,陈海泉教授团队发现“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与既往认知中‘对应病理诊断的贴壁亚型的肺癌’有显著差异。结合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和国际上的多项研究,陈海泉教授认为一些在影像学报告上表现为同样特征的“磨玻璃”,可能是全然不同的肺癌亚型。

在进一步研究分析中,陈海泉教授团队纳入了878例“磨玻璃结节型”浸润性肺腺癌临床病例,证实了“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在病理上除了可以对应贴壁亚型肺腺癌外,也可以是腺泡亚型、乳头亚型或其他亚型的腺癌,即使是在“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中,非贴壁亚型的肺腺癌比例也达到44.5%。

该成果首次将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肺癌亚型,破除了以往的笼统定义,为此类肺癌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

“透明度”不同,疗效差异大

陈海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结节“透明度”是临床IA期和浸润性病例I期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的重要预后因素。

临床上,根据结节的“透明度”,可以将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分为三类——

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此类肺癌病灶呈现在医学影像学上比较均匀;

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此类肺癌病灶在医学影像学上表现为“透明度不均”,部分不透明;

实性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这类肺癌病灶在医学影像学上表现几乎不透明。

这三类肺癌的I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分别达到100%、87.6%和73.2%。

胸膜发生转移是否会影响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的生存?

陈海泉教授团队进一步开展研究发现,与实性结节型肺癌相比,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有不同的预后因素,胸膜浸润与否并不是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预后因素。

外科手术是治疗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主要手段。对新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陈海泉教授团队推荐至少经过4-6个月的随访,以降低良性患者的手术比例,避免过度治疗——良性磨玻璃结节型肺癌通常会在随访期间消失。

在陈海泉教授团队外科手术切除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中,恶性比例占93%。

国际指南推荐,肺癌患者手术前通常需进行常规的气管镜、PET/CT、骨扫描和脑磁共振检查。陈海泉教授团队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这些检查手段在针对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治疗中没有获益。陈海泉教授表示,此研究有效精简了磨玻璃结节性肺癌的术前检查流程,减少侵入性检查带来的创伤,同时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相关成果在《胸部肿瘤杂志》刊登。

研究中,陈海泉教授团队还发现影像学上表现为磨玻璃结节为主的肺腺癌均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基于此,陈海泉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进行选择性纵隔淋巴结的清扫策略,以适当减少清扫范围,减轻患者负担。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找到多发型“磨玻璃肺癌”鉴别方法

在国际领域,多发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诊治仍缺乏相关共识。分散在肺部的多个结节到底是多个原发病灶,还是从其他部位“跑过来”的转移灶,一直是肺癌领域的难题。为攻克这一难关,早在2014年,陈海泉教授团队率先提出了基于病理亚型混合驱动基因突变的鉴别方法,同时提出肺癌的T分期法,有效鉴别多发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真实面目。

近年来,陈海泉教授团队又创新性提出了基于影像学的鉴别方法,并给出了鉴别标准:即多发磨玻璃结节或是单个实性结节合并磨玻璃结节的病灶,均应被视为多原发。相关成果发表在《肿瘤外科学》杂志。

基于多发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分期方法,陈海泉教授团队结合回顾性数据,提出此类患者手术应当结合磨玻璃结节的大小、数量、位置、影像学特征以及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肺功能状况等综合评定,为多发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了“复旦标准”。

06-23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