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与中国发生贸易争端是自取其辱-LMLPHP

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

在澳大利亚当局陷于充当反华“急先锋”的迷途不知所向时,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Geoff Raby)表示,澳中之间再度爆发贸易争端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澳大利亚当局试图对中国采取贸易行动,那将是“自取其辱”,并可能危及到国家安全。

芮捷锐“再度爆发”的说法源于澳大利亚国内所谓权威专家,正着手将中方于5月对原产于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征收反倾销税的措施标签化为中澳“贸易战2.0”。

“澳大利亚能对中国采取什么措施?我的意思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芮捷锐22日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独家专访时表示,“近年来,舆论对我们是否过于依赖中国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大经济体之间存在巨大的互补性。”

芮捷锐同中国渊源颇深。1986年,他到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工作,和澳前总理陆克文成为同事,他是经济一秘,陆克文是政治一秘。2007年,芮捷锐第二次赴北京出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任期达4年半。目前,他在北京经营有一家商业咨询公司。

据《南华早报》23日报道,芮捷锐认为将反华立场“武器化”效果会适得其反,因为澳中经贸联系是澳大利亚国家利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安全,想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不违法。事实上,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拥有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才是我们国家安全的核心,而澳大利亚当下强大的经济得益于中国。”芮捷锐表示。

随着中澳关系趋紧,5月以来中方暂停接受4家澳大利亚企业肉类产品的进口申报,对大麦征收反倾销税,以及多部门因澳国内反华声势而对中国公民赴澳发出留学和旅游预警的举措,令澳大利亚国内业已敏感至极的涉华舆论风向可用风声鹤唳形容。

澳方的“鹤唳”源于其当下正面临如何平衡大国关系的窘境。

一方面澳争当美国反华“马前卒”,一方面又担心诸如在新冠疫情中,联合国际社会其他国家要求对中国进行病源调查等“小动作”会让其在对华关系中付出经济代价。

“鹤唳”到什么程度?

6月19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声称澳洲的政府、公共服务和企业受到了来自“国家”黑客的大规模网络攻击,虽然莫里森未指明是哪些国家,但澳国内有声音称这是中国所为。舆论毫不留情地指出,这是澳大利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受迫害妄想症”。

芮捷锐在采访中表示,“尤为险恶的是,评论员甚至政客们正罔顾经济利益,将中澳关系武器化。我发现有些媒体、智库人士的思想令人不安,他们甚至将与中国的糟糕关系视为荣誉勋章。”

芮捷锐指出,“如果商界人士发声支持改善中澳双边关系,那他们很快就会被‘妖魔化’成将经济利益置于所谓国家安全之上,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观优先。”

比如,此前被外交部多次点名大肆诋毁中国的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这家自我定位“为澳大利亚战略和防务领导人提供及时专家建议”的“中立”智库,近日被媒体曝出实为大型的国防和科技行业游说团体,并且大都有美资背景。

澳大利亚科技网站iTWire披露,在2018至2019财年,ASPI的预算有57%来自军工企业,其中大多数都有美国血统,包括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雷神等公司。除此之外,ASPI还从美国国务院全球参与中心获取拨款。

芮捷锐表示,鉴于澳大利亚对美国的“忠诚”,他预计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仍会升级,为了支持美国,澳大利亚将继续寻求其他与中国“交战”的方式。

不过,他认为当前甚嚣尘上的“印度替代中国论”不现实,“通过某种方式用印度替代中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这不会发生,毕竟中国的经济体量比印度大很多。”芮捷锐表示,“最终你都会被导向资金充裕的一方,那么中国有钱。”

芮捷锐称,澳大利亚过去并不担心在贸易方面与中国和亚洲“纠缠”,尤其是在“旧秩序”下,彼时美国占据了全球领导地位。但当前澳大利亚为需要走出舒适圈感到“震惊”,“总有一天我们会适应,但现在我们很痛苦。”芮捷锐说,“(这种痛苦)部分源于美国采取了对华竞争战略。”

芮捷锐认为澳大利亚不应该成为对华强硬阵营中的一部分,指出澳需要制定出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

他指出,澳大利亚在修复澳中关系的过程中任重道远,因为澳当局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他预判澳中关系的走向将与11月美国大选有关,“澳大利亚成为了大国竞争的附带牺牲品,让澳中关系重回轨道符合澳大利亚的利益。”

06-23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