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研究》封面
20.507!最新发布的2019版期刊引证报告(JCR)显示,由中国自主创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0。在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
这也是中国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表明我国本土学术期刊成功跻身竞争激烈的国际一流学术出版阵营,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从2005年立志跻身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起,15年间,《细胞研究》完成了影响因子从2到20的跨越。在“高分”的背后,崛起的是一个扎根上海、背靠中国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
“借船出海”驶向国际舞台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细胞研究》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表示,《细胞研究》的成长历程是中国科学事业成长的缩影,是中国基础研究壮大的一个表现,也是中国生命科学加速前行的一个体现,“我们真正抓住了一个机会”。
1990年《细胞研究》创刊时,国内学术期刊一片低迷,即使坚持国际化办刊的《细胞研究》,2005年的影响因子也仅为2,“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似乎于中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就在2000年前后,中国科研迎来了跨时代的发展高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发表论文数量仅占全球的1%,而到2014年已约占14%。
200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裴钢接任主编,决心打造出一本与我国当时生命科学科研水平相称的学术期刊。
2006年,《细胞研究》迎来了两件大事:原任美国《细胞》杂志编辑的李党生博士应裴钢之邀,出任《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成为国内科学期刊率先“借船出海”的尝试者之一。
与中国科研走向世界几乎同步,《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一路上扬:2013年影响因子破10;2015年达到14.812,跻身世界生命科学领域一流期刊行列;今年,它的影响因子更是突破了20大关,超越了《自然》和《细胞》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
坚持科学优先与科学家优先
影响因子只是衡量一本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之一,最“硬核”的指标是它在科学家中的口碑。“做科学家的朋友”,是裴钢主编《细胞研究》一以贯之的风格。
这个“朋友”并不意味着“人情”,而是坚持“科学优先”原则的“诤友”——选稿时,不看作者单位和头衔,只看论文内容本身,“我们不会因为作者藉藉无名而拒稿,也不会因为作者是院士、大牛而轻易接收。”《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透露,过去15年,裴钢没有向编辑部托过一篇人情稿,“即使退稿,我们也会对作者交代清楚论文不适合发表的原因”。
多年以来,编辑部并未因退稿而得罪很多人,反而因此结交了大批真朋友,这些科学家乐于将新作投给编辑部,请他们“先来看一看”。
坚持“科学优先”,编辑部更坚持“科学家优先”。科学家大多喜欢熬夜,也几乎没有双休日、节假日的概念,《细胞研究》编辑团队也坚持24小时在线,对于特别优秀的稿件,会走“快审快发”的绿色通道,最快72小时就可返回审稿意见。
近年来,在《细胞研究》上“概念首创”的原创成果不断增长,走出了中国科技出版的自信之路。2014年,清华大学俞立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但当时尚无功能性数据支撑,因此被国际顶级期刊拒稿。《细胞研究》认为这是一项原始创新,大胆予以刊发。五年后,作者拿出了功能性数据。就在本月初,《细胞研究》发表了一项神经递质受体在闭合和激活状态下的不同结构的研究,而《自然》在两三周后才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
如今,《细胞研究》已成为一个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海外科学家投稿数量占到投稿总数的一半。
带动科技期刊“中国阵营”崛起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了“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的要求。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细胞研究》在国内率先开拓出了专业科学编辑办刊的模式,这种可复制的模式将带动更多优秀学术期刊的兴起。
在本年度发布的影响因子中,有九种中国本土期刊的影响因子超过10,其中《细胞研究》《微纳快报》《分子植物》均来自上海。“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在裴钢看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崛起,对捍卫国家的科学话语权、积累科研大数据有着重要意义。
五年前,顺应国际期刊开放获取的潮流,《细胞研究》创办了全新的开放获取子刊《细胞发现》,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今年《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为6.255,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2。其目前的论文水平已接近《美国科学院院刊》《自然-通讯》《科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