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可以促成什么样的神秘参与?不妨看看近日亮相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神秘参与”展览。
这个展览聚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巴西、哥伦比亚等活跃在国际前沿的14位(组)当代艺术家,透过多种媒介的形式,以幻想为探索线索,展现一系列由“集体无意识”等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艺术实践参照,挑战身体欲望的感知与想象,重新链接人与世界复杂的精神联结。其中不少作品是第一次在国内展出。
这是该美术馆今年首个展览,也是疫情后少见的国际群展。
用已知填补未知:投向“空缺”的想象
展览中有不少展品都在表达一种“幻境”的意向,而所有的幻境都是具体现实物的投射。
展品《内啡肽的火焰Flames of Endorphins》源自艺术家王翰林的父亲在医院因病昏迷一周醒来后,对梦中看到幻境的陈述。展览现场一块巨大的剪贴板上贴着许多不同的图片和画作,它们描绘出艺术家父亲在昏迷期间梦境中的种种意象。参观者还可以在剪贴板上逐一翻看艺术家采用病例的形式对其父亲生病始末和心理、身体状态的记录。整幅作品使得观看者得以透过虚幻体会“人类的一切幻境都源自于对现实所见物的想象。”
展品《反观记忆 Reflecting Memory》则利用影片的形式呈现,参观者可以坐在舒适的懒人沙发上细细品味观看。《反观记忆》落脚于“幻肢症”这一心理状态,影片中法国艺术家卡德尔·阿提亚利用对外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心理医生及一些学者进行采访探讨了失去残肢之后依然留存的身体记忆。艺术家利用镜子去营造”保留残肢“的幻觉,影片使观看者开始重新审视“空缺”与“完整”的意义。
在欣赏展品《天之眼Sky Eyes》时,观众则会走进一个被黄绿光线笼罩的“奇幻空间”。一路往里走,可以看到车牌、建筑模型、桌椅、播放着新闻的电视和船桨等物品。整个作品的光线氛围以及艺术家对于一系列物品的选取给予观看者“不断提升的视角”,诱发了一种离奇美妙的“空想性错视”。
用感官刺激诱发极致情感:“模仿欲望”创造情感链接
除了对“空缺”和幻境的探讨,展览还关注感官刺激与情感欲望之间的连结,许多展品的设计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以窥探人最本真的欲望和复杂的行为逻辑。
一走进展馆就能听到的持续不断的急促呼吸声,这来自展品《昏厥Faint with Light》。作品为一组声光装置作品,参与者可以从大型 LED 灯管墙上看到呼吸声的起伏频次,配合音响里急促的呼吸声,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度呼吸后的无意识状态。
展品《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利用巨大的黄色圆形顶灯模拟黄昏时的光线。走入昏黄的灯光中,参与者还可以戴上展区提供的耳机更好地沉浸于艺术家营造的黄昏氛围。作品源自“向晚意不适”这一类在医学上无从确诊、却广泛存在的症状,展区内还陈列着艺术家以百科全书的索引格式罗列出的891次度过黄昏的“症状清单”,艺术家将易变混沌而难以复述的黄昏经验反映于清单之上。作品融合了貌似严谨的科学叙述与抽象模糊的文学体验,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诗意正在成形。
“神秘参与”的展题源自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对于“集体无意识”的研究:人们对自然界的物件产生普遍的灵性链接,这些原始意象是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而集体无意识的表达总能造成无意识身份认同,从而出现“神秘参与”的状态。漫步于“神秘参与”的展览中,怪奇瑰异的展品与简洁质朴的明当代艺术馆共同为参与者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玄妙莫测的氛围。
在这个欲望不停滋长的世界里,人的迷失与找寻是永恒不变的命题。透过展览,参与者们可以惊喜地发现:艺术家们利用艺术创作努力触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幻与空白,竭力窥探人心深处欲望与情感的更变。面对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诸多问题,他们用艺术书写难以言喻的回答。
图片由展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