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一生只去机场接过两个人的骨灰,一个是陈赓大将,另一个就是曾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他-LMLPHP

▲张国华将军

1967年5月,张国华奉调四川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周恩来和他保持密切联系。有事直接打电话。

后来四川省委改选,张国华又担任了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于是一只罪恶的手在幕后开始动作:

一天早晨5时,张国华被一声巨响惊醒。他问陪他住的儿子小原:"枪响?"

小原白天做了个老鼠夹子,放在饭锅旁,就说:"可能是我的老鼠夹子响。"

"是吗?"张国华半信半疑。

"爸,明天你还要接见,再睡一会儿吧。"

张国华没有再睡,起来四处看了看,对小原说:"不是你的老鼠夹子。"

儿子抬头一看,父亲手里捏着个亮晶晶的子弹头,呼地爬起来,查看弹迹。子弹是从窗玻璃打进来,穿过父亲床上的蚊帐,打在小原的床架上,又折到沙发把上。小原吃惊又庆幸: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躺着, 只要抬头一点点就会被枪击中……白天邓少东副司令和小原去窗外查看,发现在对面山上一棵桃树杈上架着一支步枪,院里的哨兵和起来做饭的炊事员都说看见一个穿天蓝色衬衣的人早晨在山上晃了一下。谁说了一句: "保护现场!"可是再上山去时,现场已被人破坏。

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叫张国华不要在那里住。同事们也劝他离开。

张国华喷着烟。"我不能动。"他说,"我一离开,周围的同志都不稳定。"原来他住的军区大院5号楼,几个副职也都围着他住在这个楼上,心里踏实些。张国华轻轻咳着:"没事。就是打着我,我个人算什么!"

副司令邓少东劝他:"那就挪挪房间吧。"张国华淡淡一笑,也没同意。

1972年,由于过分劳累, 张国华竟在2月21日主持解决四川大学问题的会议上,猝然病发,倒在会场上。党中央闻讯,立即派出专家小组抢救。专家小组在周总理的具体安排下,连夜飞往成都,但未能奏效。不满58岁的张国华再也没有起来。

悲痛中,传来周恩来的三点指示:一、国华同志的工作由李大章代理;二、 查清死因;三、骨灰送到北京。

原准备2月24至26日送骨灰回京。正赶上总理秘密访问越南。周恩来一到越南, 就和驻越大使王幼平伤心地说:"知道吗,国华同志死了。"

王幼平是张国华的老战友,大吃一惊。周恩来说起详情,边说边流泪,说到后来,连总理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两人相对而泣。

一直等到3月11日,总理回到北京,张国华的骨灰才运到北京西郊机场, 周恩来从正在忙碌的与尼克松会谈中抽身亲往机场迎接。周总理一生只去机场接过两个人的骨灰,除了张国华,另一个是他极为赞赏的陈赓大将。寒风中的周恩来接过张国华的骨灰,伤心得不能自持,潸然泪下:“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 一旁的其他领导人也都为之惋惜,恸哭出声。周恩来和樊近真在机场留影,小声暗示她不要回四川:“生活上的问题我会安排的。你在北京检查身体,有事到京西宾馆,让秘书告诉我。”

不久中央召开解决四川问题的工作会议。周恩来询问毛泽东是否接见干部。一般情况,毛泽东总是满足地方干部的愿望,但这次却执意不从,他拍了一下沙发把,神色黯然,许久,叹了一口气:“不见了,再见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在西藏17年。这17年,是西藏变革时期最经磨难的时期,也是张国华人生最辉煌的17年。多数将领都走进和平生活,而他却没有离开过艰难困苦,一生不得清闲。然而历史记住了他。他的事业溶进了佛光里的皑皑白雪。僧俗各界至今仍在怀念他。

——摘编自《红墙见证录(二)》,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07-10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