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二战士兵的子女为何会对中国东极岛渔民满怀感激?在美丽的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何会出现当年四行仓库保卫者的身影?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承制的中宣部重大项目《亚太战争审判》,将于8月31日起登陆东方卫视。八集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以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为学术依托,是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战后各同盟国对日本BC(乙丙)级战犯审判的大型纪录片。纪录片试图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大量海内外专家、亲历者及其后代的讲述,展现出同盟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唤起人类的共同记忆。
《亚太战争审判》的主创正是纪录片《东京审判》系列的创作团队。平和、理性、全面、客观的创作视角,让这支80后团队的二战叙事频繁进入国际视野。这也让《亚太战争审判》在文献梳理整合、受众知识普及之外,更多了一层对纪录片本体创作的实践探索——怎样通过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表达,不断提升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力。
《亚太战争审判》总导演陈亦楠认为,国产纪录片要善于谋求各国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及情感上的 “最大公约数”,探索人类共通的表达方式,提供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贴近不同观众的文化背景,增强富有亲和力的分享感,是中国故事走出去的关键。
拒绝乏味的资料片套路,实地拍摄、珍贵影像还原二战中不为人知的中国故事
“文献影像中的黑白画面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过分堆砌容易让历史题材纪录片陷入说理和概述的窠臼,很难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陈亦楠看来,合理的影像配比与罕见的真实故事是打动世界观众的关键。为了成全这份基于真实的情感穿透力,《亚太战争审判》团队跨越四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将29所世界级档案馆中的珍贵历史影音资料,诸多国际专家学者、历史亲历者以及其亲属的口述搬上荧屏。实地拍摄与珍贵资料的合理穿插、闪回等手法的积极运用,都在为纪录片的传播力加码。
在世界级档案馆与实地探访中,摄制组不但找到诸多之前从未被纳入纪录片表达的新鲜资料,还挖掘出不少中国人民营救、保护同盟国军人的感人故事。其中一则中国渔民勇救英国士兵的事件,很具代表性。二战期间,日军为了扩充劳力,将大量盟军战俘与平民通过战舰、船只送往各大军事基地。因为船体内部条件恶劣,且容易遭到意外袭击,这些船舰被称为“地狱航船”。1942年,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地狱航船”载着诸多英军战俘,在行至中国舟山群岛附近的东极岛海域时,突遭鱼雷攻击,船上的日军开始向跳海逃生的英国士兵扫射。在这命悬一线之际,诸多在岸边的中国渔民听闻枪声划着小舟赶来,将一些英国士兵救起,并且将衣物与粮食分给了死里逃生者。
撑起可信质感的,是纪录片“在现场”的拍摄理念。纪录片团队专程赴英国,采访了里斯本丸事件的英国唯一健在幸存者,101岁的丹尼斯·莫里老人。同样入镜的,还有当时中国救援参与者中最后一位在世者,95岁的舟山渔民林阿根老人。节目共采访了40多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人,类似的百岁老人不在少数。在文化学者看来,这种“在现场”的拍摄理念,不但让故事更为生动真实,也是对历史见证者的“抢救式”记录——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即使当年才十岁出头,如今也已年近90岁,大多已不在人世。令人唏嘘的是,林阿根老人在不久前离开了人世。
近50位海内外学者入镜、外国主持人提供国际视角。熊野以素说:叔父是怀着负罪感愧疚地活了一辈子
为了更好地展现国际视角、以理服人,《亚太战争审判》在叙事视野的拓宽上下了功夫。来自近50位海内外权威学者以及政要的观点阐述,外籍学者型主持人提供的客观叙事,以及施害者视角的加入,打磨着真实的立体切面,让其更为闪耀夺目。
主创团队介绍,这50余位受访的专业人士中不少都是首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历史学教授罗伯特·克利伯;德国纽伦堡原则学院院长克劳泽·莱克维奇;前联合国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法官纳薇·佩利;村山富市、菅直人、鸠山由纪夫等三位日本前首相。
《亚太战争审判》中展现中国审判的三集里,还出现了一位外国主持人——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这个起着地道中国名字的外国教授,精通包括汉语在内的多门语言,并且深耕东亚史研究多年。 “严谨”是这位外国学者给摄制组留下的最强烈印象,他不但对文字稿和画面中的提法、数据斟酌再三,对于国际研究界有争议的事件,更是高度敏感。客观、中立、内行的视角之外,外国教授自带的海外传播亲和力也是创作团队看中的因素。“海外学者的采访,一下子拉近了纪录片与外国观众的心理距离;‘他者’的视角也规避了不少文化差异导致的传播陷阱,很多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观点与逻辑,他会试着与外国观众解释。”陈亦楠说。
力求公正全面,《亚太战争审判》还纳入了施害者的视角。八名对日本实施轰炸的美国飞行员被俘后,被带往医学院进行了残忍的活体解剖实验。这起近年曝光并震惊国际社会的惨案被称为“九州大学活体解剖事件”。在纪录片中,讲述这一事件的,是一名叫熊野以素的日本女子,她的叔父正是那场实验的操刀者之一。熊野以素通过多年的资料整合出版了关于这一事件的书籍,力图让历史的“失声者”说话,还原尘封真相。当年叔父被要求进行手术时,并不知道是解剖实验,以为是治病救人的摘除手术,直到其他军医将他缝好的手术线逐个剪开,他才恍然大悟。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熊野的叔父被判十年监禁。在其他战犯提前出狱后,他主动提出一定要服满刑期。熊野以素说:叔父是怀着负罪感愧疚地活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