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问思录》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小龙的专题课堂实录,这本书通过问题引入的方式,在对细节的分析讨论中逐步深入到《红楼梦》阅读的各个层面,读来生动有趣。】
有人问:在第二十八回对于元春赐礼的事贾母装聋作哑。第二十九回贾家到清虚观看戏,张道士谈到宝玉的婚事的时候,说有个女孩非常聪明、有智慧,家境也比较殷实,根基比较厚,许配给宝玉比较好,贾母说不管根基,只要她模样长得好就行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其实也是学界很多人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先说前面传的礼物。元春从宫中赏赐的礼物,宝玉和宝钗是同等的,别人跟他们都不一样。这个故事作者绝对不是随便写的,因为剧中人也很尴尬,不是随便写了一下剧中人也无感的那种。在剧中,连宝玉也觉得很奇怪,他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从这几句话就知道,以前他的和林黛玉的是一样的。因为元妃肯定不是那一年忽然想起来要赏赐,以前从来不赏赐。即便元妃想不起来,宫里的小太监、小丫鬟肯定也会记着这个事,所以宝玉才怀疑是传错了。袭人说:“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有的探佚学者认为“别是传错了吧”这句话,就像宝玉说的“太太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的话一样,是一个谶语。元妃到底中意谁,说到这里就复杂了,我们把它稍微掰开一点。
贾宝玉到底娶姐姐还是娶妹妹这个话题,有发言权的人是王夫人,甚至贾政都不在其列,因为贾政虽然有发言权,但是一般来说古代的男人是外向的,而家里的事一般都是女性来管。而且,贾政不太愿意管这件事,因为小说里面写过几次,提到贾宝玉的婚姻大事,贾政都不太愿意讨论。从两个方面来讲,王夫人都应该选薛宝钗,一是她跟薛宝钗的关系在那儿放着,二是她更喜欢薛宝钗那样的人,她也更需要一个薛宝钗那样的人,因为王熙凤她可能未必愿意再用,后面到了七十多回,我们看到她已经开始想要架空王熙凤。另外她恰恰又不喜欢林黛玉,我们从各个逻辑都能感受得到,尤其是通过她对晴雯的说法可以看出来。因为脂批里面说得很清楚,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就是照着林黛玉去写的,王夫人不喜欢晴雯明显是不喜欢林黛玉的一个影射,而且她自己还不小心把真话说出来了。前文我们在“宝玉的婚事由谁做主?”一节中提到过,那个话说得很难听,可能隐藏在她心中很久了。两个因素叠加,她肯定还是想选择薛宝钗。
这个事情按理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问题的复杂就在于王夫人头上还有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不能直接起作用,但不能直接起作用不代表她没有作用,这是两个概念。这有点儿像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下面有个细节的事他不管,这个细节是由主管部门去管,领导不去直接提出意见,他要直接提出意见也算是
越权,因为应该先让主管部门去做,实在做不了再汇报给他,他再插手。但是如果领导对这个事情很在意,他能不能提出意见呢?当然可以,就看领导的策略如何了,他可以用复杂的方式去影响这个事情的判断和走向。贾母能不能聪明地施加这样的影响力呢?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贾母可以通过贾政去施加影响,也可以通过王夫人,当然还可以通过元妃。通过元妃去施加更合适,因为对于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来讲,掌握一个家庭最高权力的当然是父母,但问题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大家,由国家的上层发布的命令一定会突破下层的命令,这也是很多才子佳人小说在结尾总是要由皇帝下旨完婚的原因,所以元妃在这个事情上一定有她巨大的影响力。书的前半部分反复地润色过元妃的影响力,那后来到底是王夫人给元妃施加了更大的影响力,还是贾母施加了更大的影响力,我们不知道,因为后四十回我们看不到了。但是根据前面的推测,应该是贾母施加了影响,所以元妃应该是从宫中赐旨,这是很多探佚学者专门写文章讨论过的。元妃赐旨让林黛玉和贾宝玉完婚,这道旨意如果真的传出来,贾府是不能违抗的,因为元妃的旨意不是贾政和王夫人女儿的建议而是妃子的旨意,他们之间这种等级差别非常大,从元妃省亲的时候贾政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要是元妃的旨意得到执行,《红楼梦》就没有我们所说的悲剧了,木石前盟就成功了,所以很多红学家推测这个旨意在传输的过程中传错了,前面宝玉说过“别是传错了吧?”是
一个谶语。因为传错本身是很难发生的事情,作者不能在关键的情节里面就用一个传错来表示,所以前面要做铺垫,要告诉读者传错是有可能的。吃错药也是这样,需要在前面铺垫有吃错药的可能,后面才会用吃错药来给一个重要的主人公安排命运。所以,端午赐礼这个情节可能有它复杂的用意,一方面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里面去挑事,本来宝黛的发展这段时间还行,还没怎么吵架,结果这个事情一出来立刻就吵架了。贾宝玉心里总觉得林黛玉肯定会多想,林黛玉觉得她本来没多想宝玉偏要认为她多想,那就证明他认为她小气。男性和女性的这种争论不只是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其实直到现在每个男性和女性之间都会发生,通常男性会怕女性多心然后小心翼翼,女性就觉得自己本来不多心,他偏偏想她多心,那就说明他对她不放心,那她就要生气,好像是被男性逼着生气了。男性如果不认为她多心,她会觉得他根本不考虑她的感受。男性和女性想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所以总会导致很多的问题,在《红楼梦》里就成为这么一个局面,有这个功能,但更多的是一种谶语的功能。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第二十九回关于清虚观的事,张道士说要介绍一个女孩子,然后贾母就说了一席话。试想,如果你是贾母,你怎么办?你去把王夫人找来说“我更喜欢我外孙女”吗?这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这样显然是以势位压服别人,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贾母也不可能永远控制这桩婚事,因为即便林黛玉嫁给贾宝玉,她婚后的幸福还是要取决于王夫人。贾母也不会这么傻,她这么一大把年纪,在这么一个复杂的宗族里生活这么久,一定会善于施加影响力,这就是一例。王熙凤曾打趣黛玉“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那个话一定是她感受到了贾母的影响力。贾母在这里也是这样,她就是要告诉王夫人,告诉贾政,她的选择是谁。她说家底不管,穷富什么都不管,这个都是照着林黛玉说的,“只要模样儿好”,他们这种人家还在意家底吗,有钱没钱无所谓。大家想一想,贾府会娶一个没钱没地位的人吗?按一般的逻辑是不会。我们受现在的婚姻观影响太深,没有注意到,中国古代婚姻一定是社会关系的结合。别说古代了,我们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只不过会用感情作为一个中介,不会像古代一样把感情完全抛开。但是即便如此,婚姻的根本元素依然还是社会地位。我们看电影,经常看到一个公主遇到一个乞丐,然后就喜欢上了乞丐,不顾一切地去结婚,然后二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至白头,那是童话。一个公主和一个乞丐永远不可能有爱情,不是说她看不起乞丐,不是说乞丐没有钱所以她不喜欢他,而是他们根本就没办法对话,他们的三观就不同,谈任何问题都会吵起来。感情是要有基础的,你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说话,总是在印证自己,那个时候你的感情才会越来越强烈。要是总是在反对自己,怎么可能维持感情呢?你要印证自己是对的。为什么每个人都这么需要异性对自己的情感?因为我们首先需要异性肯定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爱情的本质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谈恋爱的人,女性忽然说三观不同要分手,男性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了。我们事外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人的选择太激烈了,太过分了,为什么不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呢?但是那个人就是转不过这个弯来,就是因为他把自己对自己生命的评价全都寄托在这个女性身上。她喜欢他,他的生命就有价值;她不喜欢他,他的生命就没有价值。所以,可以想象,一个公主和一个乞丐怎么可能互相去承认对方生命的价值呢?我们之所以喜欢另一个人,更多的意义上在于自己虚拟的这个人的形象,他确定了我们的生命的价值。
在这个逻辑上,我们再回来看贾母这些话就有意思了。贾母这个话是故意说的,因为这不符合一般的惯例。她是在向人宣告,因为这个话说完之后,别人再去做决定的时候,再去推动这个事情的时候,就要顾虑到作为贾府老祖宗的她,她是有态度的、有倾向的,不能随便忤逆她的倾向。这个倾向明确地指向林黛玉,因为她说不要根基,林黛玉现在什么根基都没有;她是个孤女,第三回叫“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是脂砚斋本的回目,程本的回目叫“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收养”两个字非常刺目、扎心,但是是真的。因为林黛玉现在一个亲戚都没有,一分钱都没有,如果贾府对她好,那她就是小姐;贾府对她不好,她立刻就变成孤女,什么都没有。所以后来林黛玉做过一个梦,我们前面也提过,大家仔细体察一下,那个梦其实很悲凉。林黛玉所赖以凭据的,一是贾宝玉对她的感情,二是贾母对她的亲情,所以在梦里贾宝玉不理她之后,她就哭诉给贾母,贾母却很冷漠,不管她,让她找别人哭去。那时候黛玉的所有凭据都没有了,因为她在这里“唯二”的依凭,这两个人都抛弃她了,你可以想象那个梦林黛玉做得是多么凄惶。把这些联系在一起考虑,就会知道对张道士的一番话是贾母一个非常聪明的暗示,她在后面还有很多暗示,包括后面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借宝黛二人吵架把它说出来了。
*本文摘自东方出版社《红楼梦问思录》
*图文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