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语言学习:母语为基础、外语为桥梁-LMLPHP

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时代。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语言学习的视角来看,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外语的桥梁沟通作用,更要强调母语的基础性作用。

学习外语的某些误区

处在全球化的世界,掌握外语对很多中国年轻一代来说是基本的技能。但是,现在很多大城市出现了外语学习抢跑的现象。孩子们外语学习的年龄大大提前,甚至不少孩子不到三岁已经开始学习外语了。不仅如此,孩子们分配在外语上的时间和精力比重过大,参加的外语等级考试也不断加码,超越了孩子年龄段的认知能力。

三到十二岁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不少家长认为,中文是母语,自然而然就能学好,而外语应该尽早学,不要错过外语学习的黄金时期。但是,外语学习并非越早越好。关键期假说是针对第一语言学习提出的,学术界对二语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仍有很大争议。剑桥大学2006年出版的《年度应用语言学研究综述》提到,早学外语并不能保证外语学习的成功,学习的效率、动机和教学内容及方法等诸多因素都对外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全球公认权威的国际英语教学认证机构TESOL在“年轻的外语学习者”的报告也指出“学外语年龄的早晚不能决定一个人外语学习是否成功。”

研究发现,儿童早学外语的优势在语音,而词法、句法则不如青少年和成人,这是因为儿童学语言主要靠记忆,而抽象思考和认知能力不足。但如果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学习外语,则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成年人也同样可以将外语学好。

语言有迁移现象。外语学习会对学习者母语的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产生影响。在儿童年龄尚小,母语尚未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过度强调外语而忽视母语,母语的质量会受到影响。不仅如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味重视外语也会影响孩子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很多孩子对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熟悉程度已经超过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其实,母语对外语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对二语或外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中国近现代学贯中西的文人大家,如林语堂和傅雷,都是先有中文的坚实基础,再学西文的。

鉴于此,很多专家都主张先打好中文的基础之后再学外语。一般来说,8-12岁开始学外语是比较合适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习得母语的基本运用,且仍处于外语语音的敏感期,可以学好正确的发音,并且有了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有助于他们以后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

新时代的语言学习:母语为基础、外语为桥梁-LMLPHP

母语学习是基础

母语有着超出语言学习本身的更为重大的意义,因为她能够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我是谁”的问题。

母语能够构建个人的身份认同。语言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语言学家洪堡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和国家团结的重要因素。共同的语言建构共同的身份,让我们找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儿童通过母语的学习能够内化文化规则,建立起和母语社会匹配的心理结构。换言之,中国人通过中文的学习成为了中国人。

母语为人们提供精神情感的支撑。语言表达的一个意象或象征常常会激发人们共通的情感和精神体验。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才会望明月思故乡,睹杨柳伤离别,崇尚“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一个人一生的笃定沉着往往是因为他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家园。

母语传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语言是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语言会形成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这与人类千年来适应不同环境的经验有关。本国的文化和智慧不仅指文学、艺术和风俗,还蕴含着本国的哲学智慧、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本国人民体认世界的方式。

除了少数民族自己的语言之外,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是中文,中文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语言。母语是身份认同、情感建构和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途经,因此,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要分清主次,先打好中文的基础,并且平衡好中文和外语学习的关系。此外,母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中文的学习依然不能放松。对中文经典和优秀作品的学习有利于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的语言学习:母语为基础、外语为桥梁-LMLPHP

新时代对外语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

强调母语学习并非否定外语学习,两者并不冲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中国依然需要外语来准确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合作沟通,向世界学习先进的经验。进入新时代,外语更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新时代对外语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国际人才要懂语言,懂文化,懂交流。所谓懂语言,应该是精通外语,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交流的水平上。精通外语才能精准讲好中国故事。措辞恰切,表达准确,能够把中国故事讲清楚、说明白。所谓懂文化,意味着要深入了解,而不是大致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文化才能准确地认知“对方是谁”,从而能更好理解对方的逻辑,并用对方听得懂的方式进行沟通。所谓懂交流,是要懂得把握好分寸,求同存异,不搞单方面的信息输出,而是与对方平等有效地沟通,既不仰视也不对抗。

更为重要的是,外语学习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为世界提供了中国内容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世界”等理念就是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所做的独特贡献。中国内容和中国方案需要外语来架起沟通的桥梁,在沟通的过程中则要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我们要以中国价值观为出发点,辩证地学习外语国家的文化思想;要在外语学习中注入中国内容,学习如何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要立足中国国情,吃透中国政策,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在与世界的对话过程中,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植根中国文化,坚持自主性,主动性,不盲从,为世界提供中国视角与中国方案,和世界美美与共。

总而言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要求我们既要打好中文的基础,也要提高外语的水平。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要重视母语的学习,打好中文的基础,建构对中国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新时代对外语学习的要求更高了。我们不仅要学好语言,还要了解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学习原则。

图:视觉中国

10-12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