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娃:她是一首没有被烧毁的奇迹之诗-LMLPHP

▲2019年冬灰娃在北京

刚过去的这个星期注定是专属于女诗人的,露易丝·格丽克得诺贝尔文学奖,似乎在我们越不需要诗歌的时候,越会产生伟大的作品。也难怪10月10日下午,在黄浦江畔的建投书局举办的《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的新书研讨及发布活动上,93岁的作者灰娃出场时引来一众读者和参与研讨嘉宾的热烈掌声。

灰娃是谁?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说:“在中国诗歌界,灰娃是一个奇迹,她的生命是奇迹,她的诗也是奇迹······”

灰娃,原名理昭。1927年生于陕西临潼,幼时随父母定居西安。全面抗战期间小学毕业,随母亲逃难暂居乡间。1939年姐姐、表姐将12岁的她送至延安,在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工作,长于革命队伍的她,周围不乏丁玲、萧军这些大名鼎鼎的作家和艺术家们。1946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辗转晋、冀、鲁、豫等地,部队渡江参加京、沪、杭地区战役,其间因病重入住南京原陆军医院,后转北京继续住院治疗。1955年初愈后进入北京大学俄文系求学。1960年分配至北京编译社工作。1966年患精神分裂症。1970年代她在无人知晓,连她自己都身不由己的情形下开始写诗,边写边撕,或藏匿起来,这些曾被她自己当成遗作的文字烧的烧,扔的扔,埋的埋,濒临过死亡的灰娃也曾“遗言”,要烧毁所有诗篇,不留下任何痕迹。其后,在画家、她未来的丈夫张仃的鼓励下,使写作成为其精神疾患的一种“自我疗法”。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从他的父亲两次前去见灰娃的往事谈起,他认为灰娃的声音不是孤单的声音,有很多应和的声音,前几天露易丝·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算一个应和。严锋说:“现在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别说诗歌了,连文学都可以不要了,可是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时候颁给了诗人,颁奖词居然还说:充满诗意的声音和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实灰娃的诗也有这个特性。”

《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是灰娃首部诗与文参差互补、交相唱和的选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在2020年10月出版。全书收录诗人灰娃自1972年始,48年写作生涯的自选诗歌65首,辅以作者回想幼年本真田园生活的散文选篇,全面展现诗人创作的成长背景、灵感历程和各个阶段的精神风貌。

作家金宇澄在创作《繁花》《回望》等作品后,他的绘画作品也吸引了大众目光。在《不要玫瑰》中,他看到了灰娃诗歌中的画面感,直言灰娃的每一首诗,都可以让优秀的插画家去配画。

曾被评论家视作“自我教育”下的“素人诗人”,灰娃开始写诗,源于身患严重的精神病痛后产生的写作冲动。经历剧烈的生活颠覆与人性磨难,灰娃的诗作个人特质突出,裹挟着一股不羁的野性,其中既表露她多年精神上的挣扎创痛,又体现个体灵魂无法被磨灭的自由与独立。《不要玫瑰》辅录的自选散文,将带领读者重回懵懂真挚的童年、与诗人共同经历故家的山川河流、虫草鸟兽,率性虔诚的乡人,民间古老而繁复的仪式和节日,这些建构本质的记忆成为灰娃日后展露真性诗情的能量。

身处动乱洪流的中心,却又独立于学院的、主流的语术之外,灰娃的诗高度原创且有极强烈的个人风格,诗人赤子之心与直觉的漫天驰骋的想象有一股超脱现实时空的强大野性。忧郁同时激昂,温柔同时倔强,如此本能且真挚的创作,使灰娃的作品拥有一种疗愈自我也医治、灵启他人的力量。

《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

灰娃著

冷冰川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诗歌:《不要玫瑰》

不  不要玫瑰  不用祭品

我的墓  常青藤日夜汹涌泪水

清明早上  唤春低唱  一只文豹

衔一盏灯来

匆匆赶来安顿歇息

我深思在自己墓地

回望所来足迹

深一脚  浅一脚

寻思那边我遗忘了什么

崖畔  光影  清水  风声

徘徊  徘徊

总是  总是寻找什么

我已告别受苦的尘寰

这儿远离熙攘的人世

白日里我听见  蟋蟀空寂鸣叫

黑夜里我听见  山水呜咽奔流

我有心跟山水悠悠流走

又恐怕山水一去不回头

启明星哟

风里露里  请以清光辉映

不要

不要向灵魂询问

10-13 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