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更精细,城市就更有向心力、凝聚力。为集成、共享、协同庞杂的社区数据,一朵专为社区治理而生的“云”——“社区云”眼下正在积聚各方能量。今年年底前,上海6077个居村委会将全部上“社区云”,全市各区、各街镇正踩足油门,向这个目标全力冲刺。截至9月底,“社区云”居社互动平台上线居村民83.6万、覆盖家庭约56.6万户。
作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居村平台,“社区云”被定位为社区应用的“统一入口”。它并非一个割裂的系统,而是在现有系统上不断“做加法”,在实战应用中不断创新提升,从而能更好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接受采访时表示,“社区云”是个兼容并蓄的平台,通过居民自治、共治,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已试点近一年的浦东新区“远程智慧帮办”系统不久前与“社区云”成功对接,全新的功能、进阶的服务,让不少基层人员直呼“管用”“爱用”“受用”。在普陀区,“社区云”居社互动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本地人口库信息完善度达99%,已具备平台建设条件。为及时解决“社区云”推进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长宁区虹桥街道建立了“社区云工作自治交流群”,由专人24小时为居民提供技术与政策指导服务……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正在自身数字化转型中努力实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目标,让技术赋能城市安全运行、治理效能提升。
应用为要、管用为王,提高“好办”体验度
工作日上午10点,浦兴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最忙碌的时刻,大厅的等候位早已坐得满满当当。近18万的常住人口让浦兴路街道事务办理量常年居高不下。虽然设立了分中心,但对辖区面积近6.25平方公里的浦兴路街道而言,居民们“诗和远方”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依然存在。
这些年来,落地社区的智能系统不少。不过,能够真正扎下根来,让社区群众点赞的却不多。去年起,浦东新区试点“远程智慧帮办”系统,居民们在家门口的居委会即可连上视频,远程办理便民事项。试点一年来,该系统业务量稳步攀升。不过,系统开发者也在其间收到了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无法预估时间等吐槽。
对于该系统存在的问题,一位居委会书记这样说:“就好像排队抢号,呼叫到你就是你了,完全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不久前,2.0版系统正式上线,同时嵌入“预约排号系统”。如果居民发现等待时间过长,也可选择直接将材料放在居委会,等办理好后再来取。许多居民笑称:“买个菜的时间就办好了。”
从“能办”到“好办”,服务进阶的背后,是“社区云”充分考虑实际应用需求、以使用者感受为先,让各项服务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最终让城市治理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在“通”和“统”上下功夫,提升“统管”便利度
“社区云”在提高“好办”体验度的同时,也在提升“统管”便利度上下功夫。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基础是“一网”。只有各参与主体真正实现了数据汇集、系统集成、联勤联动、共享开放,才能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互赋能。
在老龄化程度近46.61%的普陀区甘泉路街道,数据汇集、系统集成后,各类数据标签正逐渐替代居委会干部们的手账。“街道—居委会—个体”三级社区常住老年人口数据库渐渐构建、完善,不仅让每一位老年人的“个体画像”更清晰、具象,也让服务、需求的适配更高效。
在联勤联动、共享开放的同时,不少基层街镇在试点时始终将数据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以可靠过硬的“安全锁”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记者在浦兴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发现了一样新鲜物件——材料定制专柜。这些专柜被放置在一个服务专区,居民区工作人员需要刷卡方能进门。这是该街道专门向第三方公司定制的专柜,分别对应辖区内40个居委会。为确保系统数据安全,每位取资料的工作人员都有对应的密钥,只能在权限范围内帮居民“跑腿办事”。
“居民们办理事项的回执、就医记录册等,我们都会放在柜子里,居委会工作人员每一两天过来取一次。”浦兴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建胜告诉记者,专柜启用后,所有流程信息全部上系统,工作人员自此告别繁杂的台账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这一创新做法能有效防止人员聚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