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简介】1944年5月,19岁的郑静参军。1950年11月,他随20军入朝作战,任20军后勤部财务处营级助理员兼审计。他在朝鲜先后参加了第二、三、四、五次战役,在第五次战役后担任20军58师后勤部财务科科长。1968年担任20军58师后勤部部长。
入朝前,20军后勤部审计科全体摄影,郑静位于前排左一
军令来得有些突然。一直在南方为解放台湾而备战的20军,于1950年10月奉命开拔,方向却不是东南,而是东北。
作为20军后勤部财务处的营级助理员,郑静随着部队一起登上了货运列车,他负责管理部队的物资和军饷。待在车厢里,郑静有着越来越凉的体感。
干部抓紧时间向战士们传达各种特定的战术口诀和注意事项。郑静隐约感到,“跟美国大兵干一仗”或许就是眼前的事了。
按照原计划,20军抵达沈阳后,将进行一段时间的逗留、整训,换发冬装。然而,美军陆战一师的兵锋已逼近鸭绿江,战事迫在眉睫。这个计划被取消了。和其他战士一样,郑静穿着离开上海时的军装跨过了鸭绿江——一件单薄的棉衣、一双单层的力士鞋,帽徽、领章按命令被摘了下来。
冷,真的是冷
11月初,气温摄氏零下30度,而这只是入冬后的第一波降温。
踏上朝鲜的土地,郑静最大的感受是冷。那种冷,与异国他乡的陌生感结合,让人无从遮蔽、无处躲藏。面对白雪皑皑的山头,脑中还残留着江南金黄田野念想的郑静,恍若隔世。
运送物资的卡车缓慢行驶在山地间,一路颠簸,时停时走。而在结冰打滑的路面,司机只能将铁链绑在轮胎上,以增加摩擦力。卡车像装上了履带,硬是开出了装甲车的感觉。
当“装甲车”终而抵达物资转运站,车内的人已精疲力竭。车门打开,早有心理准备的郑静,特地戴上了手套。如果不戴手套,手会被任何触摸到的东西粘住,动弹不得。可即便如此,郑静隔着手套还是感受到了门把手上彻骨的寒气。
不过,随车的战士们已经顾不得这些,卸载物资十万火急。此时,长津湖战役一触即发,后勤供给却成为了志愿军遇到的巨大难题。郑静回忆,部队当时物资极度匮乏,一件单薄的棉衣和一盒压缩干粮都是奢求。由于美军飞机轰炸和远程炮火封锁,军需补给从后方送抵前线战士手中,可谓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当时的情况是,我们的物资送不上去,他们也下不来拿,确实很困难”。有不少战士,都是在搬运物资的路上被炸牺牲的。
送,一定要送
“要送,要送,不管花多大代价,一定要送!”
——电影《上甘岭》中,师长的台词成为经典。那是一场战争中,最强烈的诉求和渴望。
抗美援朝进入第五次战役,不惜一切代价保障物资供给,成为志愿军各级指战员的共识。为了解决军需运送的难题,时任20军后勤部部长的喻求清费尽心思,殚精竭虑。而他最终付出的,却不仅仅是精力和汗水。
那是1951年5月中旬的一天,喻求清外出开会,商讨运输计划。在回来的路上,他出了事。
吉普行经的路途中,有美军撤退时埋设的地雷。当时,驾驶员戴技群为确保安全,特意降低了车速以规避地雷,可结果还是防不胜防:吉普在距大公路二、三里路处剐到了地雷,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吉普被弹出几米,车上四人当即被炸飞。
同车的警卫员和驾驶员均受重伤,不省人事。喻求清部长由于臀部伤势过重,于当天晚上抢救无效去世,享年38岁,他是20军阵亡将士中级别最高的军官之一,唯一遗留下来的随身物品是一把没有枪柄的手枪。
喻求清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在解放战争期间即担任20军后勤部部长。喻部长的音容笑貌,刻在了郑静的记忆里,永世难忘,“部长对于军需物资的分配非常重视,手里总是拿着地图比划。”
遗憾的是,始终为他人安排后勤的喻求清,自己的遗骸至今仍未能运回祖国。郑静记得,当时由于战事吃紧,喻部长安葬在了朝鲜当地,虽然立下了墓碑,但时之日久,恐怕也难以寻找了。
郑静的叙述里,有对牺牲战友和领导的一丝愧疚。但对于死亡本身,老人却毫无惧色。每谈及此,95岁的他总是很倔强地提高了音量, “我也不怕死,不怕死,一点不假!”
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的志愿军,为什么能让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瑟瑟发抖?就是因为这句“我不怕死”。
郑静拿着自己不同时期的两张照片
郑静,果然镇静
1951年5月下旬,20军北撤,退回三八线等待后续部队的轮替。
郑静带着20军的军饷也一路向北,他负责押送的是五六头骡子背负的黄金和银元。与此同时,美军的侦察机就在部队上空盘旋,指引远程大炮时不时进行轰炸。
行走在危险边缘,骡子成为了累赘,但却又不能扔下它们,它们背负着的是部队的“金库”。由于骡子只能走大路,此时郑静主动提出,让大部队从边上的安全小道先走,自己与几位警卫员和饲养员断后。因为长期应对敌方的轰炸,他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规律:黎明时分恰是敌机巡航的间歇期。利用美军“偷懒”的时间段,赶着骡子疾驰快进,可躲过敌方的轰炸。谁知,郑静刚通过没几分钟,身后的炮火声又响了起来。20军的“金库”就这么保住了,一分一厘不少,人骡平安。
值得一提的是,走在前面的战友一度认为郑静的骡马分队已经牺牲,便撤走了在路途中接应的人员,仅仅在路边留下写有“郑静”的路标。谁曾想,郑静的骡马分队一路冲刺,如期和战友们在后方营地汇合。
重逢时刻,在激动万分的战友中间,想出好主意的郑静还是一脸镇静。其实,他原本不叫“郑静”。这个名字是领导给他取的,其意不言自明:临危不乱,处事“镇静”。也正因为他的镇静,当年10月1日,他荣立个人三等功。
郑静在第五次战役中荣立三等功的奖状
和前线作战一样,后勤保障亦是战争胜负的关键。郑静所在的20军后勤部队在抗美援朝期间克服一切艰难,确保前线部队的物资和弹药供给,为这场捍卫和平的正义之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种贡献背后,是中国人民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所形成强大力量。“中国人是不好惹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70年前,不可一世的美军为他们的无知付出了惨重代价。
采访:苏展
视频拍摄/剪辑:王天赐
后期包装:沐多
摄影:王天赐 范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