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国内首次提出“土地批租”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迎来了从教75周年纪念-LMLPHP

他是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土地批租”的学者。66岁时,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土地问题的研究手册《土地经济学》。他研究《资本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了许多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他以“贱尺璧而重寸阴”为座右铭,坚持“尊重科学而不做风派”的学术原则;他在八十余岁高龄时仍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基础学位课,从不间断……

11月8日,即将步入百岁的复旦大学教授张薰华,在病榻上迎来了从教75周年的特别时刻。

作为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庆祝张薰华先生从教75周年座谈会暨“经济规律探索”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会前,“大师风采·张薰华先生百年人生”展览揭幕。

“人老了,有一天终归要去见马克思的,这是自然规律。”睿智如张薰华,谈到自己的高龄时很淡然、也不失幽默,他心中依旧牵挂的是学术,对人才培养,老先生仍有很多期待。

从希冀“有一技傍身”到追寻“经世济民”之道,一生研究关注民生

出生于1921年的张薰华,见证了一个时代中,中国人的挣扎与奋起。

幼年,他与当中医的祖父艰难生活。淞沪战争爆发后,他四处漂泊。“我的家庭深受国破家亡的灾难。”也是因此,在上海就读于苏州工业学校期间,张薰华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学生抗日救亡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坎坷的生活经历,他更加关注民生。1940年,中学毕业的张熏华恰逢复旦大学农学院招生,他报考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茶叶专业。大二就转向了“经世治国”的经济系。他说:“国无宁日,虽薄技随身亦复何用。”

1956年,在复旦大学经济系任教的张熏华因为一篇论文而被关注,于38岁师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学文,与《资本论》结缘。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资本论》在中国的旺盛生命之所在。

1984年,张熏华就注意到《资本论》中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关系,发表了论文《论社会主义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相关建议其后被采纳。这一问题在当时提出,对张熏华来说,不仅需要勇气,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

随后,张熏华等出版了一本关于土地问题的研究手册,他将其取名为《土地经济学》。此外,他还提出建设浦东机场、改变郊区农民种植结构,推动农民致富等一系列建议,并被采纳。

根基牢固,方可枝繁叶茂,80余岁高龄仍为学生开讲《资本论》

张熏华是一位潜心治学、锐意创新的理论家。正如他自己所说:“科学按其本性来说承认事实和规律,它不崇拜任何偶像,它使人们厌弃迷信和愚昧,勇于探索、开拓和创新。”

也正是因此,他崇尚以科学创新精神研究经济学,尤其是对《资本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正式出版三卷本的《<资本论>提要》基础上,他深化对《资本论》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在《资本论》计算问题、再生产理论以及如何发展《资本论》等方面都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张熏华还将他的成果带到讲台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张熏华就一直为经济学院的研究生上《政治经济学研究》学位课,从不间断。直到2000年,80高龄的他仍在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的大教室,为200多名学生同时讲授《资本论》。

学生肖淼在2003年时,目睹了先生以83岁高龄在四教讲台上授课的风采,他为经济学院本科生讲课的课堂。“他教导我们,根基牢固,方可枝繁叶茂。”

 不仅教学严谨,张熏华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肖淼回忆道,“我入学后常常听闻学长们谈到,最令大家胆战心惊的是张先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考试,虽然是口试,但是给定100道题范围,必须以抽签形式进行。两次答不出,就得补考;再考不出,毕业前还有一次机会,如果还考不出,就毕不了业了。经院研究生都必须经历的噩梦般的考试,待他们毕业多年后回忆起来,则是一门大家心里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一门课。”

百岁大师,百年积思。今天的研讨会上,《规律探索积思录——张薰华先生文集》首发,共收录了张薰华先生九十篇主要学术文章,以“《资本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和经济规律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研究”四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呈现其学术思想和理论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权衡,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沈开艳,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及张薰华先生家属出席大会并致辞。

焦扬、张薰华先生家属宁荫、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复旦大学校友代表夏钟瑞、退休教师代表洪远朋、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为“大师风采·张薰华先生百年人生”展览揭幕。

11-08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