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由干燥环境引发的?夏天是痤疮高发期吗?这些常见皮肤疾病原来都与天气有关-LMLPHP

湿疹与环境湿度有什么关系?“日光性”皮肤疾病与紫外线有关?痤疮的高发期是几月?这些问题,在刚刚举行的气象与皮肤健康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给出了这些皮肤疾病与天气因素的关联性研究结论。

皮肤作为人类接触外界的第一道屏障,对天气状况十分敏感,但气象条件与皮肤病的关系一直缺乏严谨论证。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具有国内迄今为止病种最全、时间跨度最长的皮肤科诊断数据源,而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则拥有世界气象史上屈指可数的保存最完整的百年气象观测数据,除记录气温、气压、风、湿度、日照等常规要素外,近年来也开展针对环境的大气成分全套观测。

历时一年的研究后,二者联合开展关于“气象大气环境和皮肤学关联度”的全病种研究,针对常见的皮肤疾病,发现了一些可用于指导市民防护的分析结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项蕾红教授介绍,湿疹是最常见皮肤疾病之一,近年来华山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中60%诊断为湿疹,就诊高峰在5~9月,年均诊断量在90万人次左右。“人们通常会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认为空气潮湿会引发湿疹。但实际恰恰相反,湿疹很可能是由于环境干燥所引起的。”项蕾红说,此外,湿疹就诊人数与日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在28~31℃时湿疹就诊人数呈现峰值。湿疹的发病还与环境污染物相关,随着污染物PM2.5和PM10浓度升高,就诊人数随之增加。PM2.5和PM10每升高10微克/米3,湿疹的就诊人次分别增加0.21%和0.25%。

而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皮肤疾病均含“日光”二字,项蕾红教授公布研究结论:它们确实与紫外线有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疾病均和紫外线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紫外线强度的增加,就诊量增多。

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彭丽博士介绍,气温高、湿度大、紫外线强的夏季是许多皮肤疾病的高发期。皮肤癣就诊人数集中在5~8月,与气温及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日平均气温在29~30℃时,皮肤癣就诊人数达到最大;日相对湿度在60%~80%时就诊人数也比低湿度区间显著增多。这一结果与最适合真菌生长的环境是匹配的。除去皮肤癣,黄褐斑、痤疮、白癜风等常见皮肤病都与气温和日照有显著正相关,高发期也都在7~9月。

“但银屑病恰好相反,多发于冬季。”项蕾红教授指出,它与气温、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气温低、较干燥的冬季病情往往容易加重,该病高发期在秋冬季(10月到次年1月),但由于发病的继发性和发病基数大,统计发现,秋冬过后次年3~5月还有另一就诊高峰。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大家不太熟知的皮肤疾病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比如:带状疱疹,春秋季多发,就诊量上看全年有两个高峰(3~6月,10~12月)。这可能与春季和秋冬季的病毒传播高发有关。

彭丽介绍,在研究基础上,两家机构将建立皮肤病预报模型,根据不同要素的影响程度,划分预报等级,尝试建立气象要素高关联皮肤疾病的预报。疾病风险处于较高等级时可向公众开展针对某种皮肤疾病的健康提醒。

11-09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