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颠覆对喝酒的认知

2019-04-11信息快讯网

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颠覆对喝酒的认知-信息快讯网

全世界的人民都爱喝酒,中国人当然也不例外。

你若不信,看看白酒股生猛的表现就知道了:wind白酒指数从今年年初的1380点,一路飙升到今天的2403点,4个月涨幅超过70%。

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颠覆对喝酒的认知-信息快讯网

wind白酒指数走势

爱小酌两杯本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可是人们却偏偏爱用借口安慰自己,无视酒精对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

正因如此,有人念叨着“每天一口酒,活到九十九”,坚信适量饮酒能活血化瘀的传说;在欧洲,“每天一杯红酒可防止血管老化”等说法也不胫而走,流传甚广。

然而,事实却是相当残酷:2016年,全球有280万人死于饮酒过度,在15-49岁的男性人群中,12%的死亡和饮酒有关。

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颠覆对喝酒的认知-信息快讯网

因此,在2018年8月,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即不饮酒才能对健康有益!

如果这还不够震撼,那么在今年4月4日,另外一篇中英两国机构合作的论文,足以让人产生警觉。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发现,证据表明,即便是轻度饮酒也会导致血压增高以及中风风险上升,不存在“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结论是在对50万中国人追踪10年后得出的。

沾酒就增加健康风险

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肯定对健康不利,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除此之外,也有一派观点认为,滴酒不沾也不利于健康长寿。

这些人认为,一些疾病(如中风、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程度似乎与饮酒量成“U”形关系,完全不喝与饮酒过度都会带来高风险,而适当的饮酒量反而会降低健康风险。

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颠覆对喝酒的认知-信息快讯网

今年4月4日,《柳叶刀》杂志刊登了一篇重磅论文,题为“关于酒精和血管疾病病因的常规和遗传学证据:一项针对中国50万男女的前瞻性研究”。

笔者注意到,这项研究的资助单位囊括了中英两国最顶级的科研机构,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心脏病协会、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和葛兰史素克(GSK)等。

这项重磅研究否定了健康风险与饮酒量成U形关系的说法:对于缺血性中风和脑内出血等症状,酒精摄入量与风险呈很强的正向相关;酒精摄入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显(但绝对不呈现U型),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数年的时间跟进调查。

研究表示,常规分析发现,在中国男性自我报告的案例中,酒精摄入与心肌梗塞的确呈现U形关联,即中度摄入的风险最低。这可能也是一些人认为“适度饮酒有益于防止心血管老化”的观点来源。

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颠覆对喝酒的认知-信息快讯网

血压、胆固醇、丙麸胺醯氨转酸酶浓度与饮酒量呈强正相关(已考虑基因分布)

但是在考虑与酒精相关的基因类型,将人群进行分层研究后,结论又不一样了。排除掉混杂因素后,“U”形关系并不成立。

遗传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所谓适度饮酒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因果性的。酒精摄入会均匀地增加高血压和中风风险,并且对心肌梗塞风险几乎没有防护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案例完全来自中国,样本规模之大和追踪时间之长都为结论的可靠性增添了不少分量。

2004年6月25日至2008年7月15日期间,嘉道理生物银行在中国十个地区(从西南到东北)招募了512715名成年人,记录其酒精饮用习惯和其他生理特征。研究人员随访了至少10年时间,并通过死亡登记和医院电子记录来监测受试者的心血管疾病。

50万中国人10年追踪数据公布,颠覆对喝酒的认知-信息快讯网

按照基因类型分布预测的各地平均饮酒量,四川最高

为什么研究选在中国

报告表明,之所以将研究对象全部选在中国,和中国人体内常见的一种基因变体有关。

“沾酒就上脸”是很多国人常见的现象。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脸红症”(Asian Flush)。约36%的东亚人(中、日、韩)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

喝酒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同时它也是使你脸红的元凶。为了消除这个危害,专职代谢乙醛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就显得尤为重要。喝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主要的代谢发生在肝脏。

简单来说,酒精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再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CO2和水,排出体外。

这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就是乙醛了,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可见如果体内的乙醛堆积起来,对健康是很不利的。

偏偏对于东亚人群来说,12号染色体(rs671)上存在ALDH2基因的常见功能丧失变异,这会极大降低乙醛的分解速度,足以使饮酒后乙醛在体内堆积,让人不舒服。这种变体决定了很多东亚人对酒精摄入的反应。

“喝酒上脸的人不容易醉”,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法,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重大的信号:

喝酒容易脸红的人正是代谢乙醛存在缺陷的人,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乙醛的侵害——即便自我感觉没醉。尽管饮酒者没有醉倒,但实际上乙醛在体内堆积越来越多,对机体的损伤也随之增大。

也有研究表明,存在 ALDH2 基因缺陷的酗酒者比正常酗酒者罹患食道癌的几率更高。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更应该注意节制,少喝或者不喝酒。

饮酒量为零最安全

上述报告还对饮酒的健康风险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

每天饮用1-2个酒精单位会使中风风险增加10-15%;每天饮用4个酒精单位会使中风风险增加35%。

研究者对酒精单位定义为一小杯葡萄酒,或者一瓶啤酒,或者一小份烈酒。

这项结论与此前剑桥大学教授斯皮格霍尔特的观点“不谋而合”。斯皮格霍尔特表示,如果每天喝半瓶葡萄酒,将会增加38%的中风风险。

2018年8月,40多个国家的研究者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时间跨度长达26年,涉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万调查对象。

研究显示,仅2016年,全球就约有280万人因饮酒死亡,在当年全球致死(早逝)、致残因素中位列第七。对于15-49岁之间的人群来说,饮酒是全球范围内该年龄段人群的头号杀手(男性约为12.2%,女性约为3.8%)。

研究证明,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零”,即滴酒不沾也比少量饮酒风险更低。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也曾表明,对女性而言,即使每天饮用一杯红酒,也会增加4%的乳腺癌患病风险,而过量饮酒则会增加40%-50%的风险。

笔者注意到,美国饮酒标准建议,男性每周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96克,女性每周不超过98克。英国最新标准规定,无论男女每周饮酒量都不应该超过14个酒精单位,大约相当于6品脱啤酒(酒精度为4%)。《柳叶刀》杂志则建议将酒精摄入标准降低到每周100克以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克。

BBC专家建议,即使不超过每周14个酒精单位的推荐量,也要分开喝,不要一下子把一周的量在一天内全部喝完。而且饮酒最好不要空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值均为“上限”标准,而非各国推荐的“适宜饮酒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人民日报

肺癌和肝癌在男性中更加常见,即使他们不抽烟也不喝酒
正当清明时,祭奠那些逝去的中国脊梁
巴西“电力高速公路”的中国建设者
【中国那些事儿】从“风散纸钱灰”到扫码寄哀思 外媒这样看中国清明祭扫方式变迁
哈里王子化身“宠妻狂魔”,花30万带梅根享受“孕期蜜月”
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
中国人的故事 | 让我们缅怀他,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国家移民管理局:清明假期预计出入境人次近200万
中企为泰国人创造机遇——泰中罗勇工业园员工眼中的“一带一路”
小贩掏10万请民众吃“韩国鱼”挺韩国瑜选“总统”,后者却自称“很害怕”
2300万中国青少年患病,可就诊率仅1%!这种影响终身的慢性病却因父母的犹豫耽搁了
他放弃年薪50万的工作,跑去做宠物殡葬师:每条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20%中国人死于吃错饭!《柳叶刀》发布全球吃饭报告
全球围观!中国人真的什么都能修好!
草长莺飞四月天,法国人在海边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风筝节
4分钟快速缓解颈肩痛,“YTWL伸展操”了解下
江南读城|绍兴的诗酒风流与不绝文脉
文汇世纪|他不听教练指挥,结果为中国夺得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
“十三五”中国蓝图如何落地?——六部委负责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嫦娥4号成功着陆,美国人后悔了:8年前就不该“作茧自缚”禁止中美太空合作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王三运受贿案一审宣判
GDP年增7%以上民众却感受不到,印度和中国还有多大差距
审判无效?陪审团解散?掰断兵马俑手指的美国人就这样大摇大摆回家了?
团伙为挖比特币,盗接高压电网,偷电200万度
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汇聚智库资源,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非洲人士热议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 
《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出版后下一个课题,如何让中国人演奏好中国小提琴作品
保价2855万元的兵马俑拇指被美国人掰断带回家炫耀,陪审团却宣布他无罪
另类“学区房”!温州家长花50万购房车给女儿陪读
20万尾鱼苗今天游入淀山湖
家里有矿!11岁女童打赏主播近200万,她在检讨里这样写……
震撼画面! 40万米高空看中国巨变
不喝酒不吃海鲜,16岁男孩却患上痛风!这种常见食物被很多人忽略了
实锤:基因不行少喝酒。科学家饮酒增高食管鳞癌患病风险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