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为中土文化交流的使者——访将贾平凹作品译成土耳其语的留学生白振国、白鹿原

2019-04-29信息快讯网

梦想成为中土文化交流的使者——访将贾平凹作品译成土耳其语的留学生白振国、白鹿原-信息快讯网

▲贾平凹(中)与孙静、白鹿原、白振国、胡宗锋合影(左起)

如今在西安,白振国、白鹿原兄妹是名人。

今年的西安市迎春团拜会上,市委书记王永康在致辞中专门提到了白振国白鹿原情系西安的故事。数日后,著名作家贾平凹与兄妹俩交谈并授权《贾平凹散文选》(《Jiapingwa’dan Nesirler》)的土耳其语翻译及出版事宜。

日前在西北大学,来自土耳其的留学生艾克雷姆·德米尔卡勒(白振国)、伊蕾木·德米尔卡勒(白鹿原)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留学西安,说陕西话懂外语的老师让我更加自信”

“你要走出土耳其,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七年前,白振国高中毕业。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来到中国,在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开启了人生新的一页。

谈及留学生活,白振国打开了话匣子:“我特别要感谢西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和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孙静老师,他们既是我的老师也是很好的朋友。”

白振国参加外语学院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时常听闻胡宗锋教授“把国外优秀文学作品‘引进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并使其‘走出去’的故事”。一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行演讲比赛,白振国在演讲中开玩笑地问了一句“外语学院院长在吗?”岂料,一声响亮的“在”即时回应。从此,白振国与胡宗锋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建议开设土耳其语专业,胡教授很快回复准备成立‘中土文化交流中心’。在我本科到硕士学习阶段,胡教授一直教导、支持着我。我和妹妹白鹿原把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翻译成土耳其语,就是希望更多的土耳其人了解和认识陕西,认识中国。”

“周末去秦岭爬山,或是在山间农家乐与朋友喝茶聊天,感觉棒极了。”这几年,白振国去过华山、延安,看过壶口瀑布,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秦岭。今年春节长假,他和妹妹关闭手机,在终南山寨阳坡院子,一边感受贾平凹家乡地道的文化,一边翻译《贾平凹散文选》。

梦想成为中土文化交流的使者——访将贾平凹作品译成土耳其语的留学生白振国、白鹿原-信息快讯网

▲白振国在四川游览乐山大佛

“在西北大学,说着陕西话懂外语的老师让我更加自信。我曾想去北京发展,是胡教授最终使我选择留下来。贾平凹作品是第一次译成土耳其语,孙静老师提供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特别在方言的翻译表达方面,更是得到了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谈到贾平凹作品翻译的授权,白振国说,贾先生很平易近人,签署授权书后,他还高兴地对他们兄妹说:“感谢你们!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译成土耳其语。以后就是朋友了,没事就来我这坐。”

“我常说‘西安就是我家’。西安老乡这么多年关心我、支持我,让我没有一点‘外国人’的感觉。现在我已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了。”白振国现在是西北大学广播电视MFA研究生,首任外籍学生校长助理,也是西北大学培养的第一个外籍导演。他曾荣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6年度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金”嘉奖,摄影作品入展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8“丝路长安”大学生艺术节展,他和妹妹白鹿原被西北大学国际合作部授予“文化传播之星”奖,经常受邀在电视等媒体讲述他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情结。

白振国说,完成学业后,打算从事土中文化交流,向中国人介绍土耳其文化,同时用电影、文学等方式向土耳其人推广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西安作为切入点是再好不过了

土耳其小伙和西安的缘分,始于2010年。那年,15岁的高中生白振国利用暑假来中国旅行,去了云南、宁夏、北京和西安,从此“深深迷上了中国”。

“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大树,西安就是这棵树的根。”2012年,当同学纷纷选择去欧美等地留学时,站在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白振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学西安。他认为,要了解中国,西安作为切入点是再好不过了。他在西安交朋友、看展览、逛景区,用一个土耳其人的眼光,阅读和认识这座城市,“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古老而现代。我爱这种文化气息。”

七年如梭光阴,使这个土耳其小伙完全融入了西安生活,就连他的家人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来西安,一方面是哥哥的推荐,另一方面源于我的中国情结。”采访中,美丽的90后土耳其女孩白鹿原与笔者聊了起来。2017年10月,伊蕾木·德米尔卡勒追随哥哥的脚步,来到西北大学学习汉语。

“哥哥给我起了非常好记也非常好听的中文名——白鹿原。他说中国人特别是陕西人听到这名字会很开心。我当时跟别人说起这名字,很多人都笑起来,后来才知道这是陕西地名,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也叫‘白鹿原’。”伊蕾木·德米尔卡勒笑着说。

“在土耳其,地名可用作人名。土耳其语中,‘白’代表和平、纯洁,‘鹿’代表温柔。”白振国插话说,相识五年多的水果店老板常记不住白振国的名字,但见到他妹妹,“白鹿原”三字脱口而出。

梦想成为中土文化交流的使者——访将贾平凹作品译成土耳其语的留学生白振国、白鹿原-信息快讯网

“西安是我来中国的第一个城市,这儿有我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吃羊肉泡馍,第一次吃饺子,第一次用筷子,第一次吃中国烤肉。了解得越多,我越被陕西厚重的历史和故事所吸引,越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白鹿原成了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留学生。“中国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和文化,戏曲就是其中之一。许多中国文化可从戏曲中反映出来,尤其是中国戏剧服装,能将我从现代带到中国古代。”

“刚来西安时,每天6时起床去等校车。一天,等车时下雨了,我没带雨伞,一位老师给了我她的雨伞。也许这是小事,但对于初来中国又不会说汉语的我,感觉特别温暖。”白鹿原说,除了传统历史文化的吸引,打动她的还有这里的人。

白振国说:“从我入学开始,同学和老师就很友好,非常照顾我,这对一个初入陌生国家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幸运的。我曾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看到一尊人物雕像,文字介绍说这位波斯人曾在西安做过官。我想,古时就有外国人来中国,甚至还当了官,这说明西安的友好、包容与开放由来已久。现在的西安,也张开怀抱迎接着外籍留学生。”

搭建桥梁,做现代丝绸之路的  “马可·波罗”

在白振国看来,中国是一个无穷的文化宝藏,“单是饮食文化就堪称博大精深,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饮食文化,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我希望西安和伊兹密尔能缔结为友好城市,城市之间、居民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密切合作。如果可以,让披萨和肉夹馍、烤肉饭和biangbiang面、土耳其的冰淇淋和西安的甑糕携起手来,缔造一段关于美食的佳话……”

“古时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和土耳其的商旅往来和文化交流。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赋予这两个古老的国度更紧密的联系,这对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国家共同繁荣都是有好处的。”白振国说。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开端,我把它作为我51天探索中国西部的起点。”2015年大二暑假期间,白振国挎着背包,穿越四川、甘肃、云南、新疆、青海、广西等地,坐200多小时火车,行进约3万公里,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的中国西部文化之旅,将所见所闻用中文和土耳其文写成《51天中国行——一个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体验之旅》出版发行。他还开设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记录在中国行走的见闻。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国留学,去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以文化体验的旅行来深度感受另一种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结识当地的朋友,和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白振国在《51天中国行》中如是说。

“中国和土耳其分别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东端和西端。土耳其有非常多的丝路遗迹,我努力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让人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的风采。”几年前,白振国受邀参加东方卫视旅行节目《花样姐姐》在土耳其的拍摄,负责团队在土耳其方面的沟通工作,并在节目中“客串”了一把。他还参与了很多土耳其纪录片的拍摄……“做一名中国和土耳其文化交流的使者,增进两国人民对双方文化的了解……”回忆当初所做的决定,白振国感觉到,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力量牵引着他来到中国。

“我想通过学书法,看懂中国两千年前的汉字。”除了旅游、摄影、写作,白振国还学习中国篆刻书法。如今,除与妹妹一起翻译《贾平凹散文选》,他还在用汉语创作第二本书,讲述他在西安的七年光阴,展现土耳其人眼中的西安风土民情与人生百态。

梦想成为中土文化交流的使者——访将贾平凹作品译成土耳其语的留学生白振国、白鹿原-信息快讯网

▲白振国、白鹿原学习中国书法

在未来的规划中,白振国兄妹俩将自己和中国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完成学业后,我们兄妹还会留在中国一段时间,因为中国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开放。我感受到中国人非常尊重我们的文化,我在中国也有很多朋友,我在这里非常开心。”

“文化交流可以帮助老百姓加深对彼此国家的了解。我对中国充满热爱,‘一带一路’倡议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我们都是追梦人,我的梦想就是这一辈子都注定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了。”白振国第一部自编自导、描写在西安创业的土耳其小商贩的微电影《土耳其冰淇淋师》在抖音一度爆红;他计划再拍一部纪录片《回爱琴海的路上》,以西安和伊兹密尔为起讫点,一路发现不同的文化,让中国人了解他的老家伊兹密尔,也让土耳其人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民族英雄(白振国说他特别喜欢林则徐、于成龙)……他将一直从事与土耳其和中国文化交流相关的事情。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我来西安已是第七年,成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导游,常领他们参观兵马俑、城墙,去吃小吃,我最喜欢凉皮和肉夹馍……这个城市的开放与包容令我着迷,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梦想是学习马可·波罗,做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中国的生活真的非常精彩,经历了很多不同的事情,认识了很多朋友。来中国求学是我人生中做的最好选择。”采访结束时,白振国向笔者展示了他们前些日子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一段文字。

土耳其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桥梁,西安则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帅气小伙白振国与可爱姑娘白鹿原这对土耳其兄妹,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土耳其,让更多的土耳其人了解中国,了解“丝绸之路”的魅力与伟大,搭建起中土友谊的桥梁,他们是现代丝绸之路上的“马可·波罗”。


作者:魏锋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薛伟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强沪港全方位合作交流,应勇会见香港立法会议员代表团
今晚《复联4》的剧情将会非常意外,灭霸还真不一定是这部作品的终极反派
#发现最美铁路·感受齐鲁文化#环球网系列网评二:建设“和”美家园,自然赢得人心
长三角三省一市145位书法名家作品齐集上海
更像原著“同人”作品的新《封神演义》,雷人的何止是群妖造型
这个榜单一定要看!展示上海打响“四大品牌”的 企业文化品牌形象
知道“杏林”的来历吗?来浦东塘桥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热度
从1929年的《怀旧》到2019年的《情殇》,多部中国作品同台献演纪念《梁祝》60周年
中外经典手风琴作品巡演亮相“上海之春”,耳熟能详的旋律幻化为指尖的万般风情
让戏剧文化从剧场走进大众生活——“戏暖申城”2019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来了
虹口北外滩将现“未来一公里”,文化旅游脑洞多大、城市如何更有趣,这里有答案
通过丝绸这张名片,中国打开与世界交流的大门
海外首座牡丹亭揭牌仪式在莎翁故乡举行 谱写中英文化交流新篇章
专访:期待与各方分享绿色发展经验——访北京世园会土耳其展园负责人厄勒贾克
【中国那些事儿】汉语点亮“一带一路” 让留学生的“中国梦”照进现实
【地评线】 绿色世园奏响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绿色乐章
忆我的网友陆谷孙先生
梁启超《灭国新法论》中的编辑与翻译问题
第八届全俄大学生中文比赛落幕,前五名获赴华留学奖学金
十二艺节 | 刚刚,第十八届群星奖全国84个决赛入围作品名单公布!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3% 新闻信息服务业增速最快
怎样理解文明交流互鉴?先读懂这10句话
《求是》编辑部: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中国每人年均读书4.66本,远低于世界文化强国,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图解 | 如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琴弦相和,诗乐相合——评《当代中国钢琴与弦乐作品音乐会》
“文化”+“旅游”浙江发布首批100件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榜
把文化慰问送进工地现场,宝山“红色文艺轻骑兵”节日不停歇
江南电影:基于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影像记忆
《复联4》一天之内连超药神美人鱼唐人街,守住中国影市冠军就靠吴京两部作品了
中国漫画家的两个原创动漫人物不久后将出现在漫威影视作品中
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在上海创业 相同血缘成为最“天然”文化交流基因
土耳其开启史上最大规模海上军演“海狼”
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读贾平凹散文集《自在独行》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