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心惊肉跳?她尝试用小说记录生活表皮之下的暗涌

2019-08-05信息快讯网

是什么让我们心惊肉跳?她尝试用小说记录生活表皮之下的暗涌-信息快讯网

【编者的话】北京青年作家叶扬出了新书《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这是一本描述当代都市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展现了现代日常的生存压力与复杂情感关系。从她的小说中,读者可打捞出某些时代碎片与侧影——正如毕飞宇所评价的:“叶扬写出了当代人失重的、过得像公文一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集背后走过了怎样的情绪轨迹?听听作家自己的创作心路:

2010年,我写了一部很长的关于爱的故事,写完之后陷入难以名状的空虚,把值得一用的桥段都用完了,想象中再起头的故事也只是换个主人公的重复,就像一个世界已经对我关闭了。我不再能再在其中制作新的苦难。

与此同时,我不再年轻,比起感情的确定性,更影响我心情的是家人、同事、甲方、上司,我周围的人关心的事也早就变了,买房子、生孩子,在话语间谈论的是日常的敏感、推测的关系、可能的代价,当我们谈到与感情有关的事,关注点不再是爱,而是家庭、责任和价值观。

我发现,我一直想写的可能不是爱,而是什么让我们刺痛,为什么感到疼。

但我写得又慢又少,七年所写的小说就只有《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这一本这么多,多数来自约稿死线的压迫,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这个束缚和编辑老师们的努力,它们也许都不会被写出来。

它们汇成一本书,发出的问题要比回答多。放在一起,重新分类排序。“谜”,是与家庭内部有关的篇目,排序按照故事中某个孩子的大小;“愿”,是与外部社会有关的篇目,顺序源于与生活现实可疑的距离。

它们截然不同,读过之后,有可能喜欢前半部分的真实,而认为后半部分语焉不详;也有可能喜欢后半部分的悬疑感,而觉得前半部分只是一地鸡毛的琐碎。想评价我的写作水平可以读《你的敏感与沉重》和《林中巨船》,认为我不写女性故事可以读《特殊的日子》和《预展//“53:女人们”》。时至今日,我已经收到了许多读到不同位置而产生的不同评价。

是什么让我们心惊肉跳?她尝试用小说记录生活表皮之下的暗涌-信息快讯网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

叶扬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每篇小说都有当时的心情和问题,我想写的可能并不是小说最主要的情节,那些情节可能只是用来把事情推动到我能写的最想写的部分。比如,《特殊的日子》里写一对受伤害很深的姐妹,花了许多笔墨,而实际上我想写的是“小文夫妇”,写一对夫妻如何像那样感到情投意合,而他们又会为什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我是个认真的人,每篇小说可能都应该有自己的创作谈。但实际上,写那些编造的话对我来说更容易,吐露心声则干涩费劲。

这些故事是我写的,但不是我根据某种必胜的逻辑谋划好的,不知道谁会去读它们,预计不会畅销,也想不出它们会以什么原因被记录被称赞。它们来自我一时一刻的好奇、冲动,有时像是它们找上了我,而非智性的选择。

我想写这些故事可能来自于这些原因。首先是我对作家弗兰岑作品的喜欢,他对中产阶级家庭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审视和挖掘,我在以某种相似的方式尝试去看透一些东西,希望看到表皮之下的血肉,到底在想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心惊肉跳,是什么在左右我们。

其次是,我发现在我狭窄的阅读范围领域里,关于中国大城市家庭的小说不多,远远少于我们对城市生活的讨论。这和我在自己专业领域里所知的情况并不匹配。难道我们只读那些顾左右而言他以便去逃避什么吗?也许是的。

另外,这些故事来自于我的疑问:比如,抑郁症患者如何度过一天,一个人如何认定和接受自己放弃梦想。

不过这些原因都是马后炮,我在写了书里的许多篇目之后不得不逼迫自己给一些回答。

这些故事注定不会给读者带来激动的幸福感,不会得到可复制的技巧。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在图书室读到对日本漫画家冈崎京子的评价,说她的漫画带给人“痛快的压抑感”,这个词组一直在我脑海里,想写这样感觉的故事,不过我还没能达到那种痛快。与一些抽离于现实外的小说不同,我写的那些即使情节狗血仍然会给人迫近感,会有粘稠泥泞的不爽快。新书见面会的时候,一个读者说有时候想到周一要去上班感到痛苦就看看我的小说,觉得自己还好。这样的故事会带来治愈效果?

是什么让我们心惊肉跳?她尝试用小说记录生活表皮之下的暗涌-信息快讯网

作家叶扬近影

或许只是记录了当下的时代?我写的是我的同龄人。据说幸福感最低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了,我们的共同点是承受着一定的生活的压力。当代城市人会面对的困扰,工作的,家庭的,来自于朋友的,来自于爱人的。种种恐惧,爱的人被人伤害、生了重病,没有钱,而钱也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看不到未来。各种牵绊太多,慢慢累积成形,让人深感压力。

我故事中的人生活不积极不振奋,他们遇到各种失败以致于被人评为很佛很丧。缺乏勇气吗?不。他们想了很多很多办法,解决问题,或者解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伤害了别人,带给别人压力。那些别人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过程像编辫子、吃麻花、解九连环的套索。

我看了一些有关写作技巧的书,其中提示说,你要先预设读者,有针对性地预估你的故事写给谁。这些小说不是写给我自己的,它们虽然在隐秘的角落与我的生活和见闻有关,却没有一篇是为了记录我自己的情绪、想法和生活。如果目的只是自我记录,不需要把它们写成小说。可我故事里写的那类人,正忙于处理生活的芜杂,哪儿有时间读小说呢。前两天读到多克托罗的访谈,他提到他并没有想过写给什么人看。这让我觉得很安慰。

可在书出版后,我又希望这些小说被人读到,希望听到读后感,告诉我读和没读过会不会内心有所不同。到现在为止,读后感听得太少,但很多人问我,你是这些事的是真的吗?那个故事里的是谁?它们不是真的。它们可能在某个地方成真了,或者未来会发生。有人问我,你怎么知道那种感觉的?我不知道,但我确实知道。

作者:叶扬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围棋少年从记忆中走来,小说《童年兽》完成了对童年的救赎
豆瓣9.1,她填补了我所有的空虚生活
世界名团都来过n次了,上海古典音乐演出听什么?
别争了!这种血型更“招蚊子”!一文解释,为什么蚊子偏偏“喜欢”你
让孩子学做饭、烧开水……日本家庭生活课,从小学五年级打下自立基础
霸道总裁多油腻,李现凭什么偏偏没掉坑里还疯狂涨粉?
喜欢村上春树的读者有福了,《挪威的森林》等畅销小说电子书、有声书将上架
8月1日起,这些新规将影响我们生活
为什么偶像剧中甜甜的恋爱会让你觉得快乐?
“医生们太好了,我以后的生活又有盼头了!”上海医生让藏区白内障20年患者重见光明
快评 | 视频“晒生活”,陌生人会为你点赞?
荆歌最新小说《小米兰》创作谈:我拖曳着回忆,而想象拖曳着我
企业家为什么要关注一个智库的研究报告
请查收,这封用科技与艺术为我们头顶这片宇宙星空书写的浪漫情书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有人被汽车碾过,那是被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碾过:潘诺夫斯基谈我们关注过去是因为我们关注现实
薛海翔《长河逐日》创作谈丨在人物当局者迷的时候,我们已明察秋毫
纵剖横切小说史 立体多维看文学 ——读《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
疾风之眼 静水流深 ——读孙颙长篇小说《风眼》
00后不爱高薪爱文艺,他们最感兴趣的高考志愿竟然是这些,结果出乎意料!
对引力和宇宙着迷?快加入“最聪明大脑”百余年前的智力旅行
为什么恶性枪击事件越来越频繁?美国的问题不是禁枪,而是控枪!
在全社会倡导更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朱之鑫赴松江调研,应勇陪同
演黄蓉一炮而红,却惨遭爱情背弃,64岁的米雪靠什么活成了香港的“不老传奇”
致敬!哈工大凭什么屡获“第一”?答案在平均年龄27.5岁的“八百壮士”故事里
昨夜香港,国旗再被扔海里!他们向暴徒喊话:你们拆一次,我们升一次
一本普通上海市民的《生活日记》,记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世界气象组织的初步数据显示,我们有可能刚熬过有记录以来最热7月!
“美国队长”嘲讽美国总统:除了发推特,你还会干什么?
诺奖作家托妮·莫里森辞世:面对受伤的历史,她告诉我们找准位置再起飞
我们要赢的,是自己
我们对于银河系了解多少?今天,银河暴露了它的婀娜
《加油,你是最棒的》比揭秘演艺圈更耐看的,是我们与生活的水乳交融
“动物百科全书”化身立体公园,快和爸爸妈妈一起穿上企鹅装、虫盔甲感受动物的生活吧
渠成长篇小说《我》首发,以上海为创作背景
鹿晗晒《上海堡垒》大合影,电影1600个特效镜头还原江南小说
全民健康,迈进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病有所医”篇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