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泥泞中穿着铠甲狂舞至死,这群“兵马俑”颠覆了《春之祭》

2018-01-24信息快讯网

现场 | 泥泞中穿着铠甲狂舞至死,这群“兵马俑”颠覆了《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在艺术总监、编舞家丹尼尔·卡多索的带领下,由葡萄牙库伦舞蹈团带来的中葡联合制作版现代舞剧《春之祭》,刚刚在东方艺术中心亮相。

在丹尼尔编舞的这一版《春之祭》尾声段落,狂舞而死的不再是一个少女,而是一群男女兼有的舞者。他们往自己的身上抹泥,接着铠甲从天而降,浑身泥泞的舞者穿上铠甲后开始舞蹈。在舞动至死的同时,所有人也幻化成永恒的“兵马俑”。

现场 | 泥泞中穿着铠甲狂舞至死,这群“兵马俑”颠覆了《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只有兵马俑可以匹配《春之祭》的力量

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这是由斯特拉文斯基谱曲、尼金斯基编舞的芭蕾舞剧《春之祭》的灵感所在。它取材自俄罗斯古典神话,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对古老斯拉夫民族仪式的想象。而该作于1913年在巴黎首演后,被许多人视为现代舞诞生的符号,还曾得到玛莎·葛兰姆、皮娜·鲍什、高艳津子、林怀民等编舞家的重新演绎。

丹尼尔于演出前告诉记者,他从兵马俑身上找到了能与《春之祭》形成关联的触发点,并试图在舞剧中融入当代语境下的新内涵。“我希望展现群体性的牺牲。同时,我认为战士是最有可能会面对牺牲的人。当我看到兵马俑时,脑海中闪现出如下意象——他们不仅悉数牺牲,还成为数千年后依然屹立不倒的雕塑,这种永恒的张力震撼了我。”

在他看来,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春之祭》音乐极度复杂,主题更关乎神秘的仪式,“只有兵马俑可以匹配得上这种力量,我期待自己的编舞能与之相配,对于舞者来说这段‘牺牲’表演同样充满考验,需要所有人慢慢积累起厚重的激情与能量。”

现场 | 泥泞中穿着铠甲狂舞至死,这群“兵马俑”颠覆了《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华夏大地风土人情,为舞剧注入无限灵感

丹尼尔创立葡萄牙库伦舞蹈团前,曾在位于纽约的玛莎·葛兰姆舞团担任专业舞者,那时他就经常参演由玛莎·葛兰姆编舞的《春之祭》。“我一直很想编一部属于自己的《春之祭》,这次中葡联合制作班底给了我施展拳脚的机会,同时也让我犯难——如何在舞作中更好的结合中国文化,整个磨合过程相当不容易。”为此,丹尼尔走遍华夏大地多个地区,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并携手中国特邀编导谢欣共同创作。75分钟的舞剧展现出众多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

现场 | 泥泞中穿着铠甲狂舞至死,这群“兵马俑”颠覆了《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2016年,丹尼尔来到西藏、云南,分别进行了近十天的采风。在拉萨,他对僧侣念经留下深刻印象,并录下相关声音,它们也出现在了《春之祭》中。“这些僧侣念经时是那么宁静,仿佛隔绝了外界所有喧嚣,我的编舞也由此获取灵感,试图在某些片段呈现闹中取静的刹那。”而抵达孟连、普洱后,丹尼尔看到了抽着烟袋唱原生态歌曲的老妪,所行之处民族化的音乐和舞蹈,也让他颇有感触。“在《春之祭》第二幕尾声,所有舞者会哼鸣,我想把自己体会到的大自然的感觉传递给观众。”当亲眼在西安观赏兵马俑时,丹尼尔更觉震撼不已,“它是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象征,从那时起华夏完成统一,直到今天中国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大国,我从兵马俑身上能领略到这种一以贯之的力量。”

现场 | 泥泞中穿着铠甲狂舞至死,这群“兵马俑”颠覆了《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看书、浏览照片所获得的灵感,永远不会比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所给予人的更深刻。作为一个西方人,我想把那些真正感染我、打动我的中国元素都加入到舞台上。这版《春之祭》会进入我们舞团的常规节目,回到葡萄牙后,我将邀请其他欧洲剧场负责人来观摩,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作品。”这位葡萄牙编舞家如是说。

现场 | 泥泞中穿着铠甲狂舞至死,这群“兵马俑”颠覆了《春之祭》-信息快讯网

▲葡萄牙编舞家丹尼尔·卡多索

>>> 链接

中葡联合制作版现代舞剧《春之祭》简介

据丹尼尔介绍,整剧共分为三幕。第一幕出现了一个空白的画板,寓意画家从空白开始创作。第二幕展现了很多中国印象,包括“关系”“阴阳”“大自然”“神话”。第三幕为“春之祭典”,只有该段配乐运用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前两幕的音乐由葡萄牙作曲家约格·席尔瓦谱写,并融入不少中国元素。编舞上,谢欣主要负责第二幕的创作,而丹尼尔负责第一、第三幕的创作,以及整体的舞蹈风格融合。此外,中国服装设计师李昆、葡萄牙舞美设计师雨果·马托斯等主创,从各个方面为舞剧注入了中西合璧的风格。舞台上,来自葡萄牙库伦舞团的七名舞者,和由北京舞协推荐选出的七名优秀舞者共同出演。

编辑制作:姜方

图片来源:东方艺术中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