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哲学教授张汝伦谈理想中的基础教育:以理想、担当、情怀浇灌我们的校园

2018-07-20信息快讯网

复旦哲学教授张汝伦谈理想中的基础教育:以理想、担当、情怀浇灌我们的校园-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沦一直思考的问题是:我国优秀教师不少,但既是优秀教师又堪称教育家的,却凤毛麟角。

新时代的优秀教师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和一般的学科教育相比,承担人文学科教育的教师,其特殊性在哪里,又需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承担哪些必须的责任?

在课堂上谈及教育哲学时,张汝沦教授不仅会时不时举沪上基础教育界名师于漪的案例,还在很多场合和学生们分享于漪的教育思想。

他希望更多学生能了解,不管身处哪一个领域,从事哪一份工作,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始终是不变的,而这也是人文教育的精髓之所在。

复旦哲学教授张汝伦谈理想中的基础教育:以理想、担当、情怀浇灌我们的校园-信息快讯网

盖教育家者,不仅要有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的经验,更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教育哲学,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其从事的一切教育工作中、形成系统的思想。

在沪上教师群体中,于漪就是难得的优秀教师兼教育家。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以忘我的敬业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对学生充满爱心、无微不至的关心教导,征服了无数的同行和学生。

在她身上,笔者看到,中国一切优秀教育家的身上都有的一些共同点,就是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这种铸造我们民族脊梁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中国教育真正的希望。

在我们的中小学中,应该有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人,用他们的理想浇灌我们的校园,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基础教育。

一个国家主要由普通人组成,教育固然要培养精英,但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和基础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为什么说优秀教师常有,而教育家不常有?因为教育家不仅要能不断改革教育实践和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材用人,科学管理,人性治校,更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没有这些,充其量只是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而称不上教育家。

王国维曾慨叹: “以中国之大,当事及学者之众,教育之事之亟,而无一人深究教育学理及教育行政者,是可异也!”在他看来,教育是要有学理引导和支撑的。

一般来说,教育哲学的核心是对教育本身的认识和定位,确切地说,是对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的认识和定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是一致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是人各种德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学以成人,不受教育人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养成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之间划出一道明确的界线。为己之学的教育是人成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而为人之学的教育只是达到功利目的的手段。孔子明确提出君子不器的思想,要求受教育者不能为了某种特殊目的来塑造自己。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蔡元培先生继承了这个传统,并结合西方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可是,稍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近四十年来,相当一部分人却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 “器”,而不是一个人格能力健全发展的人。在功利主义盛行之时,很少人能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坚持自己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而于漪这代人,经历了中国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强盛的历史过程,他们自身的经历使得他们深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反过来,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也与每一个国民自身的素质密不可分。有这样深切的认识,才能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就事论事谈教育;更能从国家长远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民素质的高度来看待教育。

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它的指导思想如何,质量如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能否提高。因此,它不只是一地、一校局部的事,而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全局。它是一种战略需要,关系到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这并非那些开口升学率、闭口就业率的人所能够认识到的。

也只有当我们对教育有了深刻的思考,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唯一目标是学生,是学生人格、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目标服务的。

因此,学校的好坏,教师的工作的称职与否,都应该以受教育者 (学生)是否通过所受的教育在以上三方面真正得到了提高来评价,而不是取决于他是否考入高一级的国内外名校,或他日后有什么显赫的头衔,那些东西并不能等同于人格、素质和能力。

由此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校和教师,最常见证明自己教学水平还不错的办法,就是列举在他们那里学习过的学生或他们教的学生中哪些人进入了国内外名校,哪些人成为政界商界的闻人。很少有人会说他们一视同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素质,开发学生各种潜在的能力。

其实,我们的祖先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善救人者无弃人。孔子出于他的仁德仁心,主张因材施教,对任何学生都能针对他们的特点,循循善诱,不离不弃。毕竟,一个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普通人,教育固然要培养精英,但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和基础教育,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 “目中有人”,就是要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一名优秀的教师,很少会提自己的哪个学生多少高分进入什么名校,什么学生获得国外名校奖学金,或什么学生成为政商两界的名流。但,这恰恰是我们现在许多名校证明自己的习惯做法。真正让教师和学校引以为傲的应该是,老师如何发现人人头痛的 “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如何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与教导,使学生的潜质和能力得到发展,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有突出专长的学生。

“学生”不是抽象的美,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如果学生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时时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个性就会被消解。而一个学生没有了个性,便是失去了自我。

我国传统向来区分 “经师”和 “人师”,认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韩愈把师定义为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突出师的职责首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更好地选择人生。

然而, “人”和 “学生”都不是抽象的类,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有些教育者喜欢俯首帖耳、没有个性的学生。但是,如果学生千人一面,人云亦云,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个性就会被消解。而一个学生没有了个性,便是失去了自我。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于漪一直坚持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一点难能可贵。

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绝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最近几十年,受对西方教育思想片面理解的影响,一些人认为不管不问,让学生自由发展是尊重学生,其实这是附和学生,放弃教师的教育职责。教师不能无原则地放弃教育,既要看到学生心中积极的东西,也要善于教育和引导。

复旦哲学教授张汝伦谈理想中的基础教育:以理想、担当、情怀浇灌我们的校园-信息快讯网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学校与社会日益融为一体, “象牙塔”云云早已是明日黄花。事实上,现在校园里充斥着社会流行的价值理念,千百年来前人一直秉承的许多东西被视为过时的东西而被抛弃。相反,流行的东西在我们的校园如入无人之境,得到师生的一致接受。但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对流行的东西必须始终持警惕和批判的态度,要抵制社会不良思潮和风气对校园的侵蚀,更要通过向学生传承本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文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是中国心最根本的构成要素,其中,语言尤为重要。因此,学习语文,归根结底是要在文化上 “认祖归宗”,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来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比如,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语文教学来实践他的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人们对语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简单地将语言理解为用来沟通表达的符号工具;另一种则是将语言理解为人与世界存在的体现,直接根源于道。语言不仅表现人心,也彰显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之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子的这段话,清楚表明了我们祖先对语言的本体论看法,语言不是纯粹的工具,而是道之流行。语言不仅仅是形式,语言表达了人与世界的实质意义,语言是人道的体现。

语文课教的是汉语,汉语不但是中国人思维的载体,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培养有中国心的学生就应该是所有老师的教育目标。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是中国心最根本的构成要素,其中,语言尤为重要。因此,学习语文,归根结底是要在文化上 “认祖归宗”,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同时,通过语文学习,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而这些又取决于学习者是否被语言所表达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感化与教化。

语文课不是简单的掌握母语,甚至也不是简单的培养思维能力,而是教养和教化。

近几十年来,全社会产生了一种荒谬的现象,就是轻母语重外语。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家长到校长,从学生到老师,大家都觉得母语无所谓,不学也会;而外语对于个人前途来说却是至关重要,以至于从小学到大学,不少人将全外语教学视为招揽学生的法宝和招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和众多人口的超级大国,真是咄咄怪事!其结果是,现在语文能力普遍下降,媒体上的许多文字不忍卒读,名牌大学的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仍有不足。而社会上一部分人身上的戾气和邪气,与语言质量的下降也不无关系。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明了语言与文明的本质关系。子曰:不学 《诗》无以为言,说明 “言”在他眼里不是纯粹表达意思,而是说话必须符合文明的标准。所以古人将 《诗》作为最主要的教养和教化途径。近代大儒马一浮甚至说传统六艺之教,诗教第一。原因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讲。从主观方面讲,温柔敦厚, 《诗》教也。诗 (进一步可引申为优美的语言)可以涵养心性、美化情志、消融意气,使人从动物性存在上升到人文性存在。从客观上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 《诗》。人对世界人生的感性体悟到理性把握,统一于 《诗》。我们把诗进一步扩大到理想化的语言 (即作为文明之体现的语言),上述规定基本也是适用的。

语文教育教的当然都是上述所谓“理想化的语言” (世界和人类本身阴暗的东西当然也一定表现在语言中,因为世界是语言的世界,但任何民族的语文课大概都不会教违背文明基本标准的语言的)。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语文的学习,继承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成为自己传统的一部分。所以学习母语不是在纯粹学习技能,而是在学以成人,成为中国人。于漪认为: “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在中小学阶段,语文课应该是以中华优秀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的主要途径。但是,语文课要葆有自己的本色,不能成为传统文化说教课。语文课要寓化于教,在教中化,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全面培养学生人格的功能。语文作为一种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高度融合,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 “精神的底子”。


作者:张汝伦
编辑:顾军、实习编辑奚清逸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名上海新生入学要经过几个步骤?《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勾勒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
这位99岁的慈善家走了,留给我们三百多所学校……
【中国梦·践行者】这位教育慈善家走了,一生捐助323所学校
漫谈 | 国际会场上经常提到的“多边贸易体制”,这次我们来科普了!
越浮夸越疯狂越赚钱?“10万+”标题党们的“三板斧”有毒!
六场订货会总销量破1460万元——《我们在行动》服务精准扶贫,意义不止于数字
谢谢你金诚老师!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
上海高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成立法制新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
有她,是我们的福气 | 郑宪
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禁授小学课程内容
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进退失据
养老、教育、医疗健康领域有望成拉动内需“三驾马车”
中国项目首次斩获“教育界诺贝尔奖”,覆盖中国九省,惠及17万贫困地区儿童
【听见马克思】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复旦附中优秀毕业生周天嘉:有规划、有定力、有毅力,你要走的路,在你的坚持和热爱中
11家人工智能大咖及新锐“剧透”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他们的爱情,为何成为忠诚或背叛的双面典范?这台话剧带你找答案
850万人口的以色列走出12位诺贝尔获奖者,其中的秘密何在?各国教育专家一致认为,STEM将是解决基础教育应试沉疴的钥匙
上海教育系统多措并举 全力应对台风“安比”
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调查显示,高职教育对农村家庭脱贫效应显著
父母失信,孩子受限?法院回应:主要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的高消费行为,子女受教育权利受法律保护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归功于西方经济学?错,我们有自己的经济学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驻守“生命禁区”:鲜花开在我们心上
【中国微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形象代言人”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草原上流动的乌兰牧骑:“只要有一个观众,我们就演!”
艺术、体育越来越受重视,专家表示——校外教育应赋予学生终身幸福能力
我们在祖国北疆:披最坚硬的盔甲 守最柔软的心
从亦舒到《我的前半生》,女性自我救赎还是得靠爱恋她们的男人?
视频丨《我们的旗帜》第三集:坚守故乡的两位“湖南好人”告诉了大学生怎样的道理?
我们的耳朵曾经错过一些什么 | 陈思呈
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引起热烈反响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