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和八大山人还能怎么看?传统艺术需要当代策展

2018-09-13信息快讯网

石涛和八大山人还能怎么看?传统艺术需要当代策展-信息快讯网

前不久亮相刘海粟美术馆的“天潢贵胄——从馆藏石涛、八大合绘松下高士图谈起”展,作为上海入选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三项展览之一,提供了一个传统藏品当代策展的范例。

展览不仅展出了书画作品,还将相关争议直接置于展厅中,希望由此触发人们对于中国古代书画的兴趣。这一新颖的策展思路,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

“天潢贵胄——从馆藏石涛、八大合绘松下高士图谈起”展,以刘海粟美术馆的馆藏原作《松下高士图》组合另外两幅几乎相同的作品为展览主题,重提书画考证这一话题,将争议直接置于展厅中,也从一定程度上给后续考证的人们提供文献参考。在颇具当代感的展厅设计中呈现一部分石涛和八大山人的原作,为观众观看传统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新的感受。

当代美术馆兴起以后,美术场馆分化为有传统藏品的博物馆和有当代藏品的美术馆。但事实上,有些当代美术馆是有传统藏品的,而传统博物馆也会扩大范围新辟当代分馆,像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就在它雄厚的传统藏品中扩张出了当代馆,爱丁堡国家美术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等则是当代与传统藏品兼有。传统与当代艺术如何在展览中呈现出对话关系,或者,如何将传统藏品纳入当代策展的范围内,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策展人显得尤为重要。

从没有策展人的展览到有策展人的展览,艺术家作品在美术馆的呈现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首先体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会通过策展人附加到艺术家作品中并在展出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因素,使得虽然展出的是艺术家的作品,而实际上又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因而,有一种说法称,策展人是通过将艺术家的作品组合在展厅里,创造出自己的一件作品。

石涛和八大山人还能怎么看?传统艺术需要当代策展-信息快讯网

▲左至右依次为:《八大山人访大涤草堂图轴》、《石涛岂敢八大君》(私人藏)、《松下高士图》(刘海粟美术馆馆藏)

我们一直强调要尊重策展人的学术视野,也就是说,展览与艺术家作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隙,等着策展人去挖掘。一个好的展览不等于所有好的艺术家的相加,有好艺术家不等于是好展览;反之,那些没有好的艺术家甚至展示的是被人们贬为差的艺术作品的展览,倘若有好的话题或者打开通往另一方向的道路,依然有可能成为策展人策划的好展览——我们通常说的策展人的好展览,是针对这个成果而言的。那些寄生性和只会找名人艺术家而没有自己的主题发现或者思考的展览,都不能称为策展人的展览。

策展人的概念最初出现于当代艺术领域,但这样的方法论同样也可以在传统艺术展或者是博物馆传统藏品中被强调。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书画领域中提出过传统艺术需要当代策展,就是说,策展后的展览不只是拿着作品来展示,而是哪怕展示的是传统书画也需要展览主题。然而至今这样的实践并不多,且未受到重视。

传统艺术展览与当代艺术展览最大的区别似乎是,传统作品其标准都已经固定了,而当代艺术的标准是待定的。似乎“待定”就意味着需要展览和评论,策展正可谓架起展览与评论之间的桥梁。事实上,传统作品同样需要以评论为中介来推动作品向着学术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传统艺术的固定标准也是需要突破的,哪怕进入艺术史的作品都有可能卷入重写艺术史的漩涡之中;并且,传统藏品也需要通过策展主题把各种各样的藏品分成不同的主题加以研究式展览,而这方面同样有待提倡。

当下传统藏品的固化展示,首先根源于美术史研究方法的陈旧。那些编年史从远到近,每个时期的总体风格和生平事迹考、代表艺术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差不多构成了一个陈述套路。而这样的陈述方法论用于展览,只会关心有没有代表作品?能不能在一个展览中陈列出全面和完整性?有没有历史上更多朝代的作品让展览的规模更大?这种编年史的展览,更像是通常意义上的一个博物馆的长期陈列,而不能被称为展览本身。展览更应该是这样的:通过一些藏品从某个侧面找到讨论的点,像做课题一样地将这个点呈现在美术馆,而对这个话题的研究内容成为展览中的学术文本。

回到 “天潢贵胄:从馆藏石涛、八大合绘松下高士图谈起”,这一展览的题目就像一篇论文,而这确实凝聚着刘海粟美术馆自开馆以来的学术发现。围绕石涛和八大山人合作的《松下高士图》引起的故事和争议成为了一个展览,这在我们的美术馆学术中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展览中的故事,最初是在展览和研究中发现还有一幅一样的《松下高士图》,随着研究的推进又发现了一幅一样的作品,组成了 《松下高士图》“三胞胎”,展览还与其它馆藏合作借展品和陈列辅助的相关作品、史料做成典故展。

同样的,那些拥有丰富传统藏品资源的博物馆美术馆,其实都可以在藏品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部分作为专题展的资源,找到一定逻辑关联的线索,做成各种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展。这样的展览方式,既可以重新唤起对艺术作品的讨论,还可以借此带动公共教育。(作者为艺术评论家)



作者:王南溟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共赢成“时代范本” “八大行动”提升中非合作水平
虹桥商务区门户雕塑呼之欲出 艺术街具打造可阅读的“生命体”
别开生面的“在·海上”艺术展
文汇时评 | 举旗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热”催生良莠不齐的线上线下启蒙班,学者讨论:经典诵读切忌“形式大于内在”
【中非合作世界说】阿联酋媒体人:“八大行动”将深化中非合作
“八大行动”擘画中非合作美好蓝图
金句来习 | 八大行动 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东方艺术中心将开启新演出季,《泰坦尼克号》等电影旋律将奏响
“八大行动”擘画中非命运共同体新蓝图
罗伯特·威尔逊、锡比乌国家剧院、巴黎北方剧院齐聚,艺术节话剧舞台“有点好看”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下月启幕,过半节目为原创首演
一文看懂北京互联网法院:和传统法院有何不同?
专家视点| 德国财政连续四年盈余,不依赖赤字发展经济是优良传统
探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② | 从“猪脸识别”看AI如何赋能传统企业
二次元文化走上舞台,能否“破壁”激发传统艺术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文化”观与共同体建构
时隔50年再看,《蜜的滋味》《成长教育》里的问题少女是对消费社会的投降
他对李白、陶渊明、鱼玄机的看法别出心裁,比如“自由与暧昧”……
稻花香里庆丰收是我们的传统
巩固中俄传统友谊 再攀战略协作高峰
艺术普及,绝不能让八卦猛料盖过美学醇香 | “抵制泛娱乐化”思考系列报道之二
用新兴技术把舞蹈的故事讲活,首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在国家大剧院揭幕
阿布扎比卢浮宫、北京嘉德艺术中心…2017年全球文化设施耗资99亿美元
用新兴技术把舞蹈的故事讲活,首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在国家大剧院揭幕
讲堂直击 | 成中英、陈卫平:从中国哲学传统中觅宝,还漏了什么?
“练习呼麦时,我们是对着大山来唱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迎来图瓦呼麦高手
什么是策展?国内艺术院校首设策展人驻留项目,22位导师答疑解惑
15万人参与的中华诗词文赋大赛虽已落幕,但传统诗文这盏明灯“心焰”不熄
“掌上生活”:当代大学生正行走在手机的利弊之间
从古今一脉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白皮书阐述中方对于中美经贸摩擦的八大立场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