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

2018-12-04信息快讯网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徐怀中在书房近影(程小玲 摄)

【导读】戎马半生,笔耕不辍,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九旬军旅作家徐怀中,捧出了长篇新作《牵风记》,首发于新鲜出炉的今年第12期《人民文学》杂志。这期杂志卷首语如是评说:“作为以里程碑般的《西线轶事》开启了当代军旅文学新时期、以《底色》对非虚构创作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作家,以及作为曾经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的教育家,徐怀中为中国当代文学已经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而《牵风记》,将是这些属于他自己更属于文学史的印记之后的一次新的镌刻。”

嘉宾:徐怀中(著名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首任文学系主任)

采访:许 旸(报记者)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小说《牵风记》正是以此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却19岁命陨的壮烈故事。但这又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悲剧,血色硝烟中氤氲着唯美奇幻色彩,闪耀着人性的高华,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清朗的浪漫主义气息交织。清新如朝露的文化教员汪可逾,她的空灵清逸,她对美与自由的向往,在《牵风记》芳华绽放。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此前的文学作品中未被充分塑造过的,他们的原型来自作家当年的亲历,于是这些人物又那么真切可感。

《牵风记》“牵”什么风?它在徐怀中的军旅文学创作脉络中有何新意味?报记者独家专访徐怀中,不服老的他话语中透着铿锵:我期待《牵风记》不是“收官之作”。

三个人一匹马,给文本做减法

报:徐老好!请问何时萌生要写《牵风记》?写了多久?

徐怀中:我是挺进大别山行动的亲身参与者,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北京西山八大处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以此为题材完成过一稿,20万字左右,应该说是《牵风记》最早的雏形,后因种种原因烧掉了,那是一部废稿。此后一再搁浅但不足惜,我索性推倒重来。

小说《牵风记》13万字,陆陆续续写了四年,我年老多病,写作习惯也不好,总要在脑海里把准备写的情节清楚过一遍,才能落笔,再继续写后面的文字,其间不断修改,近乎爬行状态,写得很慢。我没有多少时间,本来这一题材能写出更多的字数,但我恐怕来不及,所以希望这个文本很精粹,聚焦三个人一匹马,也就够了。我对写作的追求,是尽最大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击。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徐怀中为报题字

报:《牵风记》开头从摄于1947年6月30日抢渡黄河前夕的一张集体照写起,少女汪可逾因双眸有光、笑容动人,总被人一眼看到,难以忘怀。看得出,为了塑造这个角色,您倾注了最多的笔墨和感情?

徐怀中:她是美的化身。这么说吧,这部小说因为她牵出了一段段战争岁月的甘苦。我主要就写了三个人:文化教员汪可逾、骑兵通信员曹水儿、旅长齐竞,他们生出战友情和两性爱恨。以前我在部队,见到了不少有文化的女同志参加革命、投奔光明,她们爱笑,懂艺术,一身热忱坦荡,许多美好的女性形象汇聚成汪可逾。

将聚光灯投向个体,而不是群像,因为我的写作意图不是正面写战场,相反小说淡化了具体的战争场面,而是凸显特殊情境下人性的纠结与舒展。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报:除了军与民、敌与我、男与女的互动,小说还写了屡立战功的军马“滩枣”——颈项高扬,四肢修长,面孔正中留下一“笔”白色条纹,像京剧脸谱似的;从两耳正中直至嘴唇处,将狭长的脸部辟作左右两半,给人以一种天然的奇幻感,顿觉它是那样高大伟岸而又文明优雅。为什么《牵风记》费笔墨勾勒马与人的情投意合?

徐怀中:小说中有个情节,能歌善舞的汪可逾,弹奏20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关山月》时,“滩枣”居然循声而动,挣扎着从马厩奔来。它能听懂刚健琴曲里的报国思乡情怀,明白音符对军马战车威武气势的赞美?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希望小说能表现出战火中连一匹马也有自己的性情,野性中透着灵性。

小说结尾,奄奄一息的老军马驮着汪可逾遗体行走在茫茫大山之中,在极端环境下,汪可逾与军马之间迸发出的默契和灵犀,也是小说比较写意抒情的一面。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徐怀中在书房近影(程小玲 摄)

:《牵风记》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徐怀中:最初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敌强我弱时如何“牵引战争反攻之风”;写完了回头看,算是“牵个人写作转变之风”;再延伸至小说中英姿飒爽的战马,更有“牵马驰骋之风”的意象联想了。等读者看了之后,或许每个人会解读出各种况味,我乐见其成。

战火无情,但美是“对战争的超越”

:“战争时期军队生活的文化色彩、美好念想和复杂考验,在艰苦岁月之上泛出明丽的光泽,在特定的情境之中留下惋惜与痛悔,在自然的山河之间现出美好人性的温度。”《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评价《牵风记》中的年轻人是有信仰、有英雄气、有战斗力的战士,同时还是行进于伟大征程的有文化、有感情、有血有肉的军人。请问这些角色有原型吗?

徐怀中:谈不上对号入座,如果说真的有原型,那也是从几百张几千张鲜活的面孔中,捕捉融合了他们的声音、表情、神态。1947年挺进大别山时,文工团成员全分下去搞地方工作,我由文工团团员转为一个乡的武工队队长,手下有近20条枪。招来的小战士,有些掉队了,有的是为糊口。我就带着这些兵和敌方缠斗,一年多的无后方作战,历经生死考验,沉淀为宝贵的素材。

小说中写到工作队进驻村里第一晚被地方团练武装围攻,七名女同志被俘、其余全部牺牲的那场战斗,牺牲者中就有我的一位亲密战友,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听闻噩耗我们都很悲愤,许多场面和细节印在了脑海里。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说到亲身经历,汪可逾的“洁癖”和“强迫症”是否也是您观念的一种投射?

徐怀中:入伍的一段时间,我经常到乡村里写标语,冬天寒风习习,石灰水从笔端倒流进袖筒,又从裤子直流到鞋袜里。这段经历原原本本复制到小说里汪可逾的遭遇——“她高高举起手臂,向上够着去写标语。石灰水倒流进入,顺着小臂而腋窝、而腹股沟、而大腿小腿,冰凉冰凉地直至脚板心。”

还有我给百姓贴对联一定要整齐规整、写黑板报勾边也尽量弄得悦目。汪可逾就有这种怪毛病——上床休息了,发现地上两只鞋摆得不整齐,右脚鞋子在左、左脚鞋子在右,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非要爬起来,把两只鞋子摆得端端正正,才安心入睡;房东大门上对联高矮不一,位置贴颠倒了,简直要了她的命!我借小说里旅政治部宣传科姜科长之口,道出汪可逾的美学观——汪参谋的这种“怪毛病”,俗称“平衡觉”,也不妨称之为“美感直觉”,这是先天设定的一种强烈意识,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通病”。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为什么如此在意“美感直觉”?

徐怀中:以前打战那么苦,但日子还要照过。人性本能的欲望是抑制不住的,那种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超越了战争本身,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乐趣。新长篇与其说是写战争,不如说是常年亲历战火后对战争的反思。

:评论家朱向前认为《牵风记》仿佛有个强烈意图,就是把美灌溉到残酷、血腥、惨烈的战争现实中,顽强且不失张扬地晕染着一道道美丽景色,带着一丝温暖和沉情凝视那段巨大的历史,并把其中的情意化作美传达出来。您怎么看?

徐怀中:的确,文学艺术的固有规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适用的,对美的感觉和呵护是人先天就有的。一个人也许并不想当作家,也不想搞艺术,但内心的美感却是存在的。我尽量把小说写得更符合艺术创作规律,自然、真实、返璞,抛弃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一些障碍,不管不顾了。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副主编徐坤在徐怀中家中商讨文稿(朱向前 摄)

报:从1958年第4期的《卖酒女》到1960年第2期《崭新的人——记女英雄徐学惠》,再到1980年第1期被视为标志新时期军事文学审美新突破的《西线轶事》,然后是1999年第1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2000年第1期《或许你看过日出》,2017年第8期《不忘初心 期许可待》,直至最新的《牵风记》,您与《人民文学》60年情缘不断。一路写来,新长篇更多是您创作风格的延续还是颠覆?

徐怀中:自从《西线轶事》以后,我在创作上多少有了一些觉醒。不是说你经历过了哪个战役,就可以有恃无恐地进入创作了。军事文学有许多种写法,我下笔愈发慎重。我是老一茬作者,最大的挑战在于把头脑中那些受到局限束缚的东西彻底释放,挣脱精神上看不见的锁链和概念的捆绑,抛开过往创作上的窠臼,完全回到文学自身规律上来。

以前小说反映革命战争生活,可能更多是做加法,现在我尽量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口号化,砍掉顽固的不必要的修饰,返回文学创作的出发地。因此,我愿意将新作视为“观念转变后回到艺术自身规律和美感”的探索样本。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小说结尾齐竞对汪可逾有一段怀念的话——“人的一生,不外是沿着各自设计的一条直线向前延伸,步步为营,极力进取。而汪可逾却是刚刚起步,便已经踏上归途,直至回返零公里。从呱呱坠地,便如同一个揉皱的纸团儿,被丢进盛满清水的玻璃杯。她用去整整十九个冬春,才在清水浸泡中渐渐展平开来,直至回复为本来的一张白纸。”这是不是也吐露了您对人生的想法?

徐怀中:这段话可以说是小说的“文眼”,或许有点绕口,有点哲思,不容易一眼就理解,我想表达“以自己已知的来倾诉未知之事”,有虚玄之意。但也不必点破,敬请读者揣摩,看出三分就三分,看出五分就五分。

日新月异的军队建设,对军旅文学提出新考验

:小说开头印上了“献给我的妻子于增湘”,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徐怀中:本来我是搞画画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战争期间,每到一个地方,不休息不吃饭,先把连环画木刻作品挂到村子里;然后忙着写标语。我的妻子、当时的女朋友就劝我,你试试写小说吧。1965年我随中国作家记者组赴越南战地采访,于增湘去陕西农村,大病一场,后又辗转云南,她的后半生带着伤病,经常为我身心交瘁。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可以说,我每写出一篇文章,她都是第一读者和批评家,见证了我这辈子的创作甘苦。包括这部《牵风记》,也是她建议我写的,本来我没有这个信心,一直以来我们彼此启发,新作也包含了她的想法和心血。献给她,再自然不过了。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取材徐怀中剧本的影片《无情的情人》,刘晓庆等出演

报:去年您回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荣誉教室,在“新春第一课”上谈到,军事题材从来都是主旋律作品的富矿,但一些小说在主题构思、素材组织、思想提炼上,囿于命题式书写,未必能提升艺术高度,能解释下这个观点吗?

徐怀中:我们的战争文学,当然要写金戈铁马,要写血与火的考验,但不能一味局限于此沦为套路。军事文学写英雄豪情,也写人之常情,还要写在特殊环境下人性的特殊表现。不光是反映炮火连天,硝烟纷飞,普通基层官兵的日常工作生活,军人的坚守和本色,乃至人性的至纯和脆弱,都可以写。

独家专访 | 90岁作家徐怀中捧出《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一击-信息快讯网

▲去年徐怀中、莫言、朱向前师徒在军艺文学系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您是首任主任,第一期学员中就有莫言、李存葆、钱钢、沈石溪、朱向前等作家评论家;此后不到十年,军艺文学系又陆续走出柳建伟、麦家、江奇涛、王海鸰、陈怀国等一支精锐“文学部队”。您怎么看当下军旅文学?

徐怀中:目前军队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强军进程如火如荼,原有的军旅文学不足以描述现在的变革。比如,辽宁舰扬帆起航,是中国几代军人的梦想,新进展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面对日新月异的军队建设和时代飞速的变化,能否持续加以追踪记录思考,对中国军旅作家提出了极大考验。新生代作家以及所有作家都面临紧迫的学习任务。在我那个年代,写的人多,评的人少;现在创作和评论两个车轮一起行进,推动军事书写往前走。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整整10093幅工笔画,这个央美研究生耗时三年多完成的动画片惊艳了世界
【独家V观】西班牙空军战机为习近平专机护航
独家连载|金庸为何在隆重宴席间提出换位子——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十八)
【独家V观】你好,阿根廷 Hola Argentina
独家连载|茅盾与金庸父亲是同班同学——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十九)
足协财务会议只讨论不做决定,中超“注资帽”引发最大分歧
独家V观 | 你好,阿根廷 Hola Argentina
文汇记忆丨他深受李鸿章赏识,并得其小女为第三任妻子,孙女是著名作家张爱玲;他与李鸿章的400余封密信里有晚清政坛大量官场内幕
善良最大的意义,就是去维持这个世界的温暖。来看看雨天最萌身高差
从百年前修路劳工到今天运河的最大用户之一,“地峡之国”巴拿马的中国印记
美丽乡村·云南和顺古镇: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原来在这里!
最近一个月,校外培训机构整治重拳频出,一记比一记狠!教育部:确保不折不扣完成专项治理
捷报!我最大凝析气田天然气日处理量再创新高,提升至2000万立方米
莫言、毕飞宇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30年“隐身”为国铸氢盾的“国产土专家1号”,92岁的他是改革开放表彰第一人
特朗普突然决定大削美军军费,竟然还想拉着中俄一起削?
90岁徐怀中《牵风记》①丨聚焦血色硝烟中的三个人一匹马
90岁徐怀中《牵风记》②丨战火中女主人公的“洁癖”,是超越战争的美的追求
90岁徐怀中《牵风记》③丨献给我的妻子,她见证了我这辈子的创作甘苦
从“纺嫂”到“空嫂”,她们是一代劳动者在改革发展年代成功完成角色转换的缩影
独家连载|金庸抱病来沪与巴西著名作家科埃略对话——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二十三)
女作家把当母亲比作囚禁,她说:我渴望回到当妈前的自己
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会摧毁孩子的自信
独家连载|人性和人的感情总是相通的——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二十四)
这位九旬“老人”6小时完成一件顶级成衣
独家连载|“绿波廊”拜寿听独角戏——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二十五)
已故斯坦福教授张首晟还培养了一双哈佛、斯坦福高材生子女,他说:孩子被知识洪水淹没,是时代最大的问题
中国最大自贸区 奏响奋进序曲
内地规模最大董其昌书画艺术展来了,四次才能看全展品
文汇书单|每周一书:他的叙事风格和反英雄人物塑造影响了后世许多作家
沪上名医丨葛均波:患者利益是医生的最大追求
独家连载|金庸与浙大半个多世纪的缘分——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之二十六)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