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苛责“那块屏幕”了,它为贫寒子弟打开一扇窗还不够?

2018-12-14信息快讯网

别苛责“那块屏幕”了,它为贫寒子弟打开一扇窗还不够?-信息快讯网

只要这块屏幕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能,哪怕只是透过一丝光亮,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在舆论场引发争议。一开始,多数人感动于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与成都七中的“空中连线”,提高了升学率,有人甚至因此考上清华北大。

但随着报道被指出有软文嫌疑,且忽略了高校对农村生源的政策倾斜,“这块屏幕”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引发广泛质疑。

而从昨晚开始,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无法改变命运,但却能造就亿万富豪夫妻》在朋友圈广泛流传,文章指出,东方闻道的网校直播,并不是做公益,而是一门生意,受益者是个人。

还有报道指出,直播班是全校最好的班级,只有好学生才能进来,一般学生没有这个待遇。其他班级的学生想看视频,只能偷录直播。

围绕“一块屏幕”引发如此大的争论,这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但细想之下,这又并非毫无来由:在当下东西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贫困地区升学率低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贫困地区的“教育奇迹”都很难不引起瞩目。

无法否认,最初引爆舆论的那篇报道,因为多了第一人称的叙述与细腻的笔触,给这篇文章的传播带来了情感加成,而对教育扶贫细节与选拔机制的忽略,也让这篇文章少了些客观性。这可能也是“一块屏幕”引发质疑的原因之一。

别苛责“那块屏幕”了,它为贫寒子弟打开一扇窗还不够?-信息快讯网

▲视频截图

但现在不少针对“一块屏幕”的言论,却未免太过苛责。说它“就是个赚钱项目”,或者说是“另一种掐尖教育”,这些说法都不能说错,但用来评价课堂直播,既不公平,也不客观。

不用任何人说,“一块屏幕”是无论如何也承载不了改变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功能。但只要它存在,就意味着一种改变,给贫困地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而这与商业并不矛盾,“掐尖”也无法构成批评它的理由。

有人说,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88人考上清华北大,但平均每年只有5.5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这个数字明显不算高。

按照直播班累计总人数和考上清北人数比例计算,考取率只有0.12%,比例依旧低于全国普遍水平。而且,也不要忘了,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得益于北大清华的专项招生计划。

OK,这个说法没毛病。但课堂直播的作用是否只有对成绩的提高?上过直播课的学生最有发言权。

昨天梨视频采访了一位毕业于丽江一中、从成都七中网校走出来的北大学生,她说——

“说高考分能增加多少分,可能也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更多地是可以从成都七中的学生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打开了自己的视野,从他们身上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要考什么样的大学,过什么样的生活”。

她说“打开了自己的视野”,这才是直播课堂对贫困地区学生带来最大的改变。报道中的那句话对此形容得无比贴切,“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别苛责“那块屏幕”了,它为贫寒子弟打开一扇窗还不够?-信息快讯网

▲大凉山地区还有很多孩子靠爬钢梯上学。(图片来源:新京报

直播课堂就像一面窗户,它不只是让贫困地区学生看到大城市优质高中是怎样教学的,而且让他们看到大城市的学校长什么样,大城市的学生怎么学习与生活,这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视野的打开,气质的训练,而对于以后如何融入大学与社会,无疑裨益良多。

它尽管也是一种选拔机制,它并非有钱人家孩子的特权。有的地方学费由财政全部负担,有的即便不免费,有上过直播课的学生说一人也不过千元,普通人家孩子完全能承担得起。

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一种可能存在,何妨一试?


作者:王言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姜澎

来源:新京报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