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

2019-03-07信息快讯网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廖志诚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肩负怎样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要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从中凝结了许多的智慧,创造了迄今为止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便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如此,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革命斗争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华儿女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起,汇聚成了中华儿女自尊、自信、自豪的源泉。

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承担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是帮助人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奠基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实现伟大使命的新征程,这需要各族人民以强大的自信心为后盾,同心同德,矢志奋进。在我们党强调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广泛、更基础、更深厚的力量,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只有当人民对自身文化抱有强烈的信任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鼓起拼搏奋进的勇气,焕发不畏艰险的斗志,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为此,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向人民阐释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要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向世人展现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即指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空间,任何思想的诞生都离不开时代,都会深深地铭刻上时代的烙印;“实践是理论之源”,即指由于社会实践具有不可中断的特性,它能够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有理论的创立都离不开实践,也会随时随地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被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理论创新成果最终才能成为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均是如此而来,而这些思想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一方面,必然会有许多的新做法和新经验,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加以概括、总结和提升,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以便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上进行推广,产生积极效果;另一方面,也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也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科学地加以解答,消除人们思想上的疑惑和顾虑,为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都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深入实践,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时代之需,回应时代关切。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新思想武装人民的头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阶段,这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总结改革的经验与成就,把握改革的形势,研究改革的问题,坚定改革的信心与决心,深入进行理论武装和思想动员,引导人们“把理解改革、投身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人搞得多多的,为深化改革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力量”。

为了汇聚这股力量,“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紧密结合新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以宽阔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目标与方略、理念与路径、价值观念与制度设计的有机结合,体现出科学反映新时代、准确把握新矛盾、正确引领新实践的鲜明理论品格,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支柱和锐利思想武器。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帮助人民群众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新思想入脑入心,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这便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尤其要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取得伟大成就的实际出发,引导人们搞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深厚实践基础。此外,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采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向人们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战略部署,引导人们理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德立学,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们以意义的世界和理想的期待,是支撑人们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汇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抓手。

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知识界、学术界的权威,他们不仅通过著书立说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对人民群众的行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从道德品质到生活细节,对人们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他们高尚的道德思想对人们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帮助人们辨别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认识,引导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可以引起人们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养成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他们坚定的道德意志能够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力量,鼓舞人们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他们高尚的道德行为对人们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能够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无数的实践证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这需要更加强大的共识和力量去推动完成。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德立学,充分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汇聚中国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奋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新时代意涵
辩证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引领时代 中国发展惠及世界
蚕宝宝居然啃起了玉米胡萝卜?科学家不带这么玩的!
社区工作者上门推广垃圾分类竟被当成电信诈骗?这个工作室的一对一带教解决了这个问题
基因编辑有检测风险方法啦!上海科学家建立GOTI:让脱靶无处隐藏
健康科普刷屏,我们该如何“相信”科学?
丁墨:我们每个作家编织的,都是时代瑰丽梦境的一角
上海公共场所控烟白皮书发布:违法吸烟率下降,“回潮”现象不容忽视,须完善社会共治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路
【中国梦·实践者】“95后”人大代表邹彬:新时代职业教育 为新生代产业工人发展带来新希望
让合作成为5G时代的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迈出关键一步——专家学者解读《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科学指引
陈天桥的脑科学研究有了新成果:让盲人“看见”,还让瘫痪者“有感觉”
《注定一战》作者艾利森:河内峰会是被误解的“失败”
@文艺、社科工作者,关于如何创作新时代的好作品的权威指导
破除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是矛盾对立的错误认识
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发出英雄帖,住院医规培招录周日举行
“后真相时代”能否抵达真实?55年前美国惊天大案仍具启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名中医沈自尹院士今天去世,享年91岁
王沪宁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
周宏春:时代之重托与重任
【新时代 她时代】阎锡蕴:优秀而优雅的女科学家
青藏高原年轻时啥模样?中国科学家通过棕榈叶化石揭开,并将青藏高原中部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
凝聚“她力量” 建功新时代
解开化石埋下的问号——中国科学家掀开青藏高原“年轻”面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的特质
懒癌福音,为什么你的房间乱了也不用收拾?天体物理学家的科学解释来了
《夏洛的网》作者E·B·怀特诞辰120周年,他的书中有这些精彩语录
全国人大代表王欣会:让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的新视野:解决经济社会的难题
栗战书看望人大会议报道新闻工作者:不断扩大主流舆论影响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