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清运车固定收运几个小区的垃圾,在中转站的倾倒过程持续一分钟左右,这时摄像头会高速连拍两三千张照片加以对比分析。如果发现湿垃圾内混入瓶子、饭盒、塑料等,则说明分类不达标。清运部门会把这些数据反馈给街道,倒逼前端投放环节严格执行分类操作。
据上海城投环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试点情况看,一开始大多数居民不懂如何分类,常常会把各种垃圾混为一谈,现在通过街道、居委会的宣传,居民分类意识提高,准确率稳步上升。
依托这一平台,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再放大招——一个涵盖前、中、末端三大功能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昨天正式运营,将推动申城生活垃圾分类向前跨出坚实一步。
哪个区清运量最高?信息平台一览无余
昨天清晨5时25分,一辆“沪E”牌照湿垃圾专用收运车从徐汇区福源汇居小区出发,47分钟后,在徐浦压缩站卸货。
与此同时,另一辆“沪D”牌照清运车驶出压缩站,马不停蹄赶往浦东新区唐镇中转站,上午11时04分抵达,卸下4.4吨重的垃圾。截至11时13分,5742车次持证清运车辆在全市范围内穿梭作业,清运生活垃圾20614吨。
这些实时更新的数据,在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上一览无余。从每个辖区的生活垃圾压缩站,到市级码头中转、集装箱运输,最终到老港生态环保基地进行焚烧、填埋处置,这套系统已覆盖全市16个区,提供“一站式”动态管理,赋予生活垃圾“数字生命”。相关负责人如此总结,“垃圾产生的时间,从哪个辖区来的,哪辆车清运的,装进了哪个集装箱,运到哪里处置,全部一清二楚。”
3月以来,上海各类生活垃圾总清运量为57万吨。昨天上午,上海共清运生活垃圾20614吨。其中干垃圾最多,达19426吨;湿垃圾1184吨。值得注意的是,可回收物仅有4吨。技术人员解释,拾荒者挑走大部分可回收物是主因,导致最终进入分类流程的可回收物很少。
从区域看,浦东新区清运量最多,其次是闵行区,这与地域面积和人口密度有关;第三位宝山区的清运总量与闵行区相差千吨量级。截至昨天上午,上述三区日清运量分别为4433吨、3271吨、1698吨。位居最后两位的是虹口区和崇明区,清运量分别为378吨和346吨。
上海干、湿垃圾处置能力是否匹配源头的产生量?平台同样可以给出即时答案:昨天上午垃圾处置量为18239吨,基本匹配产生量。技术人员表示,未来各类生活垃圾的变量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末端处置能力要与时俱进。从处置方式看,上海以焚烧为主,其次是填埋。
前中末端全覆盖,保障垃圾全程分类
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承担着全市70%以上的生活垃圾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工作,正在从功能规划、场地建设、设备升级、工艺改造、标准编制、智慧环卫等方面全面发力,一个覆盖前、中、末端三大功能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昨天开始运转起来。
前端整合功能,即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的“两网融合”,牢牢锚固400余万绿色账户,线上线下回收平台相辅相成,在各区建设回收服务点,实现可回收物前端收集的资源整合。目前,“两网融合”已在嘉定区成功试点,建成159个回收服务点,马陆镇“两网融合”集散场即将投入运营,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物流收运+集散中心”运营模式。
中端管控功能,即确保生活垃圾物流收运体系规范有序运行,依托虹口、黄浦、长宁、杨浦、青浦等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19个竖式压缩设备在两大基地升级完成,垃圾泊位自动分配,启动干、湿垃圾的品质识别。
末端托底功能,即坚持上海固废处置托底保障的战略定位,按照“一主多点”功能规划,为多品种固废提供利用与处置方案。“一主”即规划建设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多点”即在松江、青浦、嘉定、金山、奉贤、崇明等区建设湿垃圾、建筑垃圾等分类处置设施。目前,以干垃圾处置为主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已投入使用,分类处置飞灰、污泥等多品种固废,湿垃圾和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两个新项目正在建设中。
作者:本报记者 史博臻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