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萌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就会更关注当代中国
邓军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思政课。 (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理想的思政课应该是怎样的?必须有学术味,必须有思想性
当学生萌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就会更关注当代中国
“我也是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的。什么样的老师真正受学生尊崇、爱戴,我很清楚。我就想成为那样的老师。”说这句话的是邓军,名如其人,她不仅爽气,而且“霸气”。邓军是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也是上海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新兵。
邓军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科班出身,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毕业。两年前,即将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的她面临一个选择:到一所高校的历史专业任教,或者留在上海交大当一名思政课教师。
经过一番斟酌之后,邓军决定留下。“马院的课,比一些普通专业课更难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如今,教龄还只是个位数的邓军,在学生中已有极高的人气。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关键课程”如何发挥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邓军正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给出回答。
“我们都生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延长线上”
在上海交大,邓军主讲的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是所有高校必须开设的四门思政理论必修课中的一门。
邓军认为:一门课要“黏”住学生,第一堂课很重要,开头就要开好。“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理解学这门课程的意义,而不是让他们仅仅为了拿学分而坐在课堂里。”所以,几乎每新学期的第一堂课,邓军都要问学生同一个问题:学历史有意义吗?
学生大多数会点头。但也有少数人会想一想,然后摇头。每次邓军耐心追问那些摇头的学生,总能得到相似的答案:中学阶段就学过了。考试考过,所有问题的答案早就滚瓜烂熟。
“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政治等学科就是死记硬背考一考。”而在邓军的课堂上,从她开口的一刹那,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这位思政课老师不一样。
比如,为了解释中国传统天下观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相碰撞所遇到的困境,邓军把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带到课堂,其中有一个片段:在当时洋务运动的背景下,陕西织布局开办起来了。陕西女首富周莹说,她要把布卖到全世界,而官至陕甘总督的赵白石则问:“你说的是‘全世界’可是‘全天下’?”
“在近代中国,很多人‘只知天下,不知世界’。在尝到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滋味后,中国人的自我理解开始发生变化,开启了艰难认识现代世界的过程。”邓军认为,要把思政理论课讲好,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时间联接”:这不是一门只关注100多年前那段历史的课程,而是包含了很多事情,它们和当下中国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延长线上。”这句话,邓军时时提起,她希望学生也都铭记在心。
思政课“润物无声”,老师一言一行都很重要
理想的思政课应该是怎样的?邓军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出这样的回答:必须有学术味,必须有思想性。“历史给人智慧,我上的这门思政理论课,也应该让学生有同样的收获。”
每节课,邓军都会给学生推荐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目,还会要求学生做学术报告。她常常把自己珍藏的好书带到教室,借给有兴趣的学生阅读。“经典的、前沿的,一切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书,我都会推荐给他们,希望他们有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邓军相信,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师对教学的投入,是否用心上课,学生都明白。而思政课要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除了课上讲授的知识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
在学校,学生对邓军的认可,不仅是较高的评教成绩,还有下课后师生间久久不散的答疑和切磋。很多时候,邓军一下课就会被学生们围着提问。有的学生还会告诉她,“本来觉得学历史很枯燥,现在特想转到历史专业。”
“我知道学生说自己要转专业只是一时冲动,但是他们萌生了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就会更关注当代中国,主动将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而这,就是思政课真正要达到的效果。”邓军说。
广搭平台,助力更多优秀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
习近平总书记3月18日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如何让像邓军这样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从高校到市级层面,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各项举措正在陆续推出,提升了思政课一线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陈鹏教授告诉记者,结合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学院通过打造师资共同体,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促进了思政课教学基础的提升。目前,学院各门课程教研室已经形成至少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此外,学院还以“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名师联合工作室”为依托,打造五支高素质复合型师资共同体。
事实上,邓军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就和平台的支撑力量有关。“学校很多名师的课,我都听过。”邓军学习的对象,不仅是自己的前辈,她有空时还经常去旁听其他院系的专业课。在她看来,很多理工科专业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但厉害的老师就有一套办法,把知识点讲到位,让学生听进去。
“我发现优秀的理工科老师常在专业知识里加入人文思考,相应的,我们的人文课程也应该清晰而有逻辑,这种结合会进一步展现课堂的艺术性。”邓军说。
去年,邓军参加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在首次增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组中获得一等奖。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上海已经连续十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在“以赛代训”的培养新模式下,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在竞赛展示平台上脱颖而出,并通过大赛锤炼,成长为思政教师队伍的骨干。
作者:本报记者 樊丽萍
编辑:叶松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