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浸润城市,如何才能不止于“24小时”

2019-03-23信息快讯网

艺术浸润城市,如何才能不止于“24小时”-信息快讯网

本报昨天在头版刊发的时评《上海离世界艺术之都还有多远》,在业内外引起广泛反响。

巧的是,就在今天,申城再迎艺术嘉年华——在一年一度的“上海艺术24小时”活动期间,市民凭一张通票,就可以畅享全城20家美术馆和博物馆、30多家画廊和艺术空间、50余家设计概念店和餐厅。与此同时,这两天沪上美术馆将密集开幕十多个新展,举办多达数十场公共艺术教育活动。

有专家指出,城市需要狂欢式的艺术活动,但若以世界艺术之都来对标,走进美术馆能否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选项,艺术对于一座城市的浸润能否常态化,或许是更重要的考量。以此来审视,上海在艺术生态链的上游和下游两端,还有不少缺失。

上游:与纽约、巴黎等城市相比,上海对艺术家在艺术生态中的作用重视不足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认为,申城的创新活力和浓郁的艺术氛围,除了有赖于健康多元的美术馆系统和规范的艺术市场体系,还急需提升本土的原创力。“上海不能只做码头,更要做源头。”在她看来,本土数量众多的美术馆不能光靠引进外展,而应该立足于自主策划的展览;也不应该仅仅盯着为少数几位大牌艺术家举办展览。

“培育与发展本土艺术家,当地的美术馆责无旁贷。艺术家的起步阶段往往特别艰难,所以要积极为中青年艺术家提供展览展示的平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需要改变目前以人流量作为评判美术馆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建立起更为多元、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傅军说。

这与艺术学博士、上海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者王韧的看法不谋而合。她认为艺术生态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人,在于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而这一环节恰恰是上海稍显欠缺的。根据她多年的观察,“与纽约、巴黎等城市相比,在构建上海艺术生态链的过程中,艺术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后继新人亮点不足。”

王韧告诉记者,在欧美老牌的艺术之都,政府或各类美术馆用以扶持艺术家的基金项目、艺术家驻留计划等不在少数,画廊对于艺术家的发现、培养和推介更是形成共识与常态。她举例,意大利的“罗马大奖”就是培育艺术家的著名奖项,获奖者可以赴美第奇别墅驻留创作。这个奖项起源于1663年,是路易十四在位期间设立的,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知名艺术家。美国洛杉矶的盖蒂艺术中心同样也有扶持艺术家的一连串项目。

在王韧看来,艺术家是传播艺术的主体。只有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传达给广大民众,才能真正提升整座城市的艺术欣赏水准,换言之,才能使民众更好地从艺术欣赏中获得幸福感,同时扩大美育的普及度。

下游:市民对艺术的追捧还停留在拍照发朋友圈阶段,身边的“社区美术馆”大有可为

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能够提升整座城市的艺术欣赏水准,反过来,普通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准,也会倒逼艺术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因此,培育优质观众,被视为打造世界艺术之都的重要一环。

不少专家注意到,申城市民很多时候对于艺术的追捧,还停留在追求时尚的层面。王韧观察到一个现象:在上海的艺术展现场,观众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拍照发朋友圈。“这与此前在日本举办的颜真卿展有所不同,在那里观展的人们基本有序且很少拍照,更多的是欣赏、听导览。”

大众走进美术馆,如何从追求时尚上升到追求艺术美感?这需要与艺术建立起情感链接,需要细水长流、渗入日常的审美培养。最近成为全球网红的芬兰图书馆“颂歌”给了业界一个不小的启发:它虽然名叫“图书馆”,实际却集合了画廊、展览区、阅读空间、市民阳台、音乐制作室、电脑游戏室、联合办公室等多种文化艺术功能于一身。这很符合傅军对“社区美术馆”的定义:以复合多元的空间,满足老百姓看展览、看电影、看书等多种文化艺术需求,并充当大众艺术兴趣的催化剂。“说不定哪天原本想着来这里阅读的人们,顺便走近了一幅画、一件雕塑,看着看着入了神,继而对艺术发生了兴趣。当他还想进一步了解艺术时,不妨走进那些更为专业的美术馆。”

艺术评论家王南溟则将“社区美术馆”看成让艺术在开放的空间以分享姿态与大众偶遇的媒介。近一年,他在上海的一些地方试点“艺术枢纽站”,将专业美术馆里的大展览拆分成小展览、小活动,因地制宜地在不同社区空间中呈现——比如,在宝山罗泾的乡村发起“边跑边艺术”,邀请艺术家将十字挑花这样的当地非遗融入创作;考虑到浦东的不少社区年轻人较多,尝试将抽象画等当代艺术的体验活动带到这里。

遗憾的是,目前社区美术馆的概念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普及。不少专家指出,上海需要在重视专业美术馆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批社区美术馆。当它们像神经末梢一般渗入城市角落,上海打造世界艺术之都才有了真正坚实的土壤。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范昕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越是乡下越干净整洁,“从娃娃抓起”才能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创新监管建设市民满意食品安全城市
美国网红煎饼哥凭摊饼逆袭:这不是你吃过的煎饼,简直堪称艺术
地下艺术殿堂里的中国力量——中国工程助推莫斯科地铁工程建设
“宁波塔”年底封顶!旁边开建中央艺术公园
直流电阻率法检测城市地下管线防腐层破损,课题竟出自中学生之手?
167年前的上海是什么模样? 中国内地最早的城市年鉴《上海年鉴(1852)》将翻译出版
耗资9800万欧元,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成城市新地标,不仅有琴房,还有厨房
【中国那些事儿】“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发展新契机 这座意大利港口城市重焕生机与活力
文汇时评 | 东拼西凑、拾人牙慧的当代艺术,该翻篇了!
学理通达学养深厚,思政课才能讲得理直气壮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舞台剧《惊梦》惊艳亮相奥克兰艺术节
电影《中国机长》还原“世界级”成功备降
“国际视野”让国内外好戏在“白玉兰”舞台绽放
聚焦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首届中国(上海)城市大脑技术国际研讨会将于月底举行
100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支徽笔
培育“五个百”的目标,金山乡村艺术节助推乡村振兴
从今天起,普陀区的外卖小哥在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后才能接单!
全国首份艺术管理领域的学术期刊在上海官宣!名字就叫……
地铁+文化,轨交17号线变身艺术家创意舞台
第二届进博会如何“越办越好”?李强就城市服务保障筹备工作划定路线图
上海城市演艺,能否跟上文化消费升级?
拍艺术家的传记片,以及艺术地拍传记片
让“城市绿道”不断延伸(人民时评)
各国艺术家鹏城谱写丝路华章
【地评线】思政课,创新才能入心
让更多人坐上生育保险“直通车”——12试点城市参保人数已显著提升
艺术家真诚地描绘身边的奇迹,作品才能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