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的魅力赢得青年学生
“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就是能够发现某个领域的规律。马克思能够揭示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巨大领域、复杂领域的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用他所发现的唯物史观回答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困惑和人类社会的来路及未来走向,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
3月23日,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赵凌云教授为学生导读经典篇目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畅谈了他对“何谓伟大的思想家”的观点和主张,吸引了来自武汉地区多所高校两百余名师生现场聆听,网上有8.2万人次参与互动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围绕如何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问题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使命,我们只有着力增强自身新时代的适应性,千方百计挖掘出思政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独特魅力,才配得上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青年学生灵魂工程师等光荣称号。
思政课究竟有没有自身独到的魅力?有时候,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很多人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是缺乏底气和自信的。有的老师说,和那些实用的专业课、生动的通识课、有趣的选修课相比,思政课讲起来索然寡味,听起来枯燥乏味。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一度不爱听,不喜欢,听不进去的尴尬呢?是课程本身的原因,还是老师教的不好呢?
没有教不好的课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华中师范大学的“活动型思政课”有其完整的顶层设计,他们能够一口气拿下多个教育部思政工作项目决不是偶然现象。该校校长亲自担任该校“学马列、读原著”的导学教师,经过他对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浅出、类比对比、条分缕析的生动解读,让青年学子领略到马克思作为思想家之所以伟大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思想的魅力,精彩之时现场掌声雷动,动情之处让人潸然泪下。可以说,华师校长秉持了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示范课。
毫无疑问,思想性无疑是思政课的重要属性,思想的魅力恰恰正是思政课独有的魅力。可就是对于这个基本常识的认识我们也走了弯路。曾几何时,为了提高所谓的“到课率”“抬头率”,有的思政课老师开始剑走偏锋,效仿时下流行的慕课、翻转课堂等花里虎哨的教学手段,甚至把段子、卖萌、说唱逗趣、插科打诨都引进了课堂,片面地迎合学生以追求剧场效应……过度娱乐化的课堂,“抬头率”上来了“点头率”却依然不高,有人担心这种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正在走向表面化,往往会把思政课的思想性在轻松搞笑中消解了。
事实上,真正好的思政课,即便是一根粉笔、一张黑板,老师会讲得头头是道,孩子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如果讲不出思政课的活力,讲不出思政课思想的魅力,或者根本不愿意花心思、懒得动脑筋去用思想的魅力来打动学生,不能真正触及青年学生的心灵,不能真正入脑入心,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是不合格的。
所以,要想教好思政课,我们的老师首先自己不能当“学问僧”,必须真正喜欢思政课、真正吃透思政课,要肯下真功夫、花大力气去研究教材,用心去挖掘思政课的思想魅力,主动去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用自己的信仰去影响青年学生的信仰,用自己的激情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自己的课程自信去感化学生。
教材内容虽然相对固定的,可党的创新理论却是永葆青春的;思政课堂空间虽然有限的,可社会时政热点却是活生生的,这些恰恰就是讲好思政课的“源头活水”。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在备好书本讲义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博览群书、关注时政,悟透原理、走进学生,勇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思想的魅力是个富矿,有待我们不断去深入发掘。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