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吹绿湘西十万大山——湖南湘西州“牢记殷切嘱托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2019-03-29信息快讯网

阅读提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总书记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激发出土家苗寨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如今,湘西州1110个贫困村已出列874个,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1.93%下降至2018年的4.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9183元。

湘西,大山里盘旋的炊烟和青山共舞,溪流与大河共融,乡愁与闹市相拥。沈从文笔下展现的、黄永玉丹青描绘的神秘湘西,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

确定精神原则——为脱贫攻坚标注鲜明思想烙印

同样是高寒而贫瘠的土地,同样是勤劳又朴实的人民。因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5年间这里奇迹般变得让世人惊叹!这里对“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蹄疾步稳、踏石留印的践行,让世代贫困的土家苗寨进入减贫人口最多、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在发展中得到保护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又为这片土地提供了永续发展之脉!这就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地方!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均海拔700米、森林覆盖率98%、偏僻贫困、高寒冷寂的十八洞村,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标注下鲜明的思想烙印——“精准扶贫”。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为脱贫攻坚指明方向:“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把工作要做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总书记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激发出土家苗寨的澎湃激情,汇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如今,湘西州1110个贫困村已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已脱贫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1.93%下降至2018年的4.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9183元。

“这是湘西州近300万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努力探索和艰苦奋斗得来的;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基层的成功实践。”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说:“继2017年吉首市整体摘帽后,湘西州另外7个县也将在2019年全部高质量脱贫。2019年是美丽湘西提升年,我们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与美丽湘西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美、民风淳美、社会和美的美丽湘西。”

湘西之美,美在生态;湘西之魅,魅在绿色。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说,湘西州是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重要区域,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积极探索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湘西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引领湘西在“决策围绕生态定,产业围绕生态转,百姓围绕生态富”的脱贫攻坚路上大步前行!

“精准扶贫”吹绿湘西十万大山——湖南湘西州“牢记殷切嘱托决战脱贫攻坚”纪实-信息快讯网

湘西永顺县芙蓉镇,清澈静谧的酉水河在这里流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麟/摄

放大绿色效应——

汇聚“精准扶贫”的生态力量

湘西林地面积占75.11%,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大州。湘西州以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工程为抓手,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66.86%增加到70.24%,生态效益总价值从996亿元增加到1146亿元,生态产业带动全州三分之二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精准脱贫”的金山银山。

从“一脚踏三省”的边城茶峒到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永顺发树村,抑或南长城脚下的“天下凤凰”“林业之乡”古丈、“一两黄金一两茶”的保靖,眼底尽收层林染翠,耳中皆闻山歌回声。

时而高亢时而悠扬的号鼓声,从“最美观音故里”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传来,向歌而行,是南山社区的群众乐队正在林荫碧水旁排练。72岁的胡维国说,这首《侗乡儿女心向党》是他们自发创作歌颂“精准扶贫”的,乐队成员中不乏生态护林员。年逾花甲的保洁员老彭,正踏歌而行清扫其承包的1.5公里林中小道,与他一起清扫的老覃也是建档立卡户。

2013年以来,湘西州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的意见》《绿色湘西建设行动方案》《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方案》等,州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实施生态建设修复工程,州人大出台了系列生态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每年全州有200多万人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一份“牢记殷切嘱托,决战脱贫攻坚”的生态成绩单——

在“精准扶贫”春风的吹拂下,湘西整合涉林资金44.5亿元,推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仅2017年至2018年,全州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项目建设任务8.928万亩。全州114个乡镇1798个行政村的39.8万农户162万人,户均获得退耕还林钱粮补助14380元,人均3533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98506户383224人。2013年以来,全州发放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补偿资金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6.1亿元,160多万人实现“绿色增收”;2016年,湘西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惠及16.38万户61.7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714户210713人。湘西还大力推进生态转岗脱贫工程,将具备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在国家分配32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指标精准到位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增加了4437个名额,总数达到7655人,生态护林员转岗带动2.1万人脱贫,贫困人口转岗护林员人数居湖南第一。

湘西295万总人口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人均耕地不足0.5亩。借“精准扶贫”东风,湘西顺势而为放大优势,森林覆盖率由66.86%增加到70.24%;森林蓄积量由2901万立方米增加到4288万立方米;国家湿地公园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处……“千山叠翠、满目葱茏”的湘西,野生植物种类占全省总量的51%,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占全省总量的78%,生态效益总价值位居全省之首。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人的心儿回来了!”十八洞村人对“精准扶贫”以来的描述正是湘西州的现实写照。

“精准扶贫”吹绿湘西十万大山——湖南湘西州“牢记殷切嘱托决战脱贫攻坚”纪实-信息快讯网

近年来,湘西州古丈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保留传统特色的苗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麟/摄

推进绿色发展——

筑强“精准脱贫”的生态产业

青山美,绿水秀,产业旺。几位阿婆正在演示织土布,环抱的群山中突然传来一阵铿锵的苗鼓声,这是“天下鼓乡”的德夯人每天必修的节目,“鼓舞中华”从这里走向世界。在湘西的山水中行走,随处可见的就是这些孕育于奇山秀水的原生态表演。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术、凤凰纸扎、酉水船工号子、土家哭嫁歌等让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原生态的山水孕育了原生态的文化,原生态的文化支撑着湘西目前最大的产业——“有生态美景可看、有民族文化可观、有独特风情可赏、有舒心情感可释”的生态旅游业。目前,湘西各类文化企业近400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州委提出,“把湘西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花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在脱贫攻坚战中建设“美丽湘西”。

“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有着半边牌坊半边街、半边柜台半夜歇的特点。民宿土司别院的负责人介绍,生态游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一大亮点,春节期间,土司别院帮老百姓卖掉1万多斤腊肉,创收六七十万元。当地村民张春艳说,古镇十里外有座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山上住着180多户贫困户,高山出好茶,他们成立了湘西土司御山房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带领老百姓在高山上种植2000多亩“永顺白金茶”,并建设民宿,开发出“田园果茶,原野古寨”的种养宿一体生态体验旅游项目。湘西芙蓉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去年专门成立了生态产品开发部,负责人杨芳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新开发的生态项目都会受到追捧。

“让花垣变花园”是曾受到“锰三角”严重污染的花垣县的生态目标。目前,全县5962亩因采矿受到损坏的植被正得到有效修复,清水江的水清了,旅游旺了,湖南边城曲乐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刘伟站在翠翠岛上,信心十足:“投入14.9亿元实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每年50万人次来消费,会给当地百姓带来多少财富?!”

“一棵茶树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百亩油茶万斤油,讨了媳妇又盖楼。”魏大云说,油茶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魏大云是永顺县石堤镇毛土坪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创办了湘西大云油茶种植合作社,当地300多户村民带着5000亩油茶林与沃康油业共建油茶生态产业园。油茶优势促进绿色增长,2017年底全州油茶种植面积80.79万亩,年产值1.99亿元。2017年至2018年全州投入资金2.6亿元,新种植油茶林近20万亩,垦复抚育16.6万亩,一批油茶产业示范园相继建成投产。全州成立250个油茶专业合作社,70744名贫困人口实现了“油茶里脱贫,家门口创业”的梦想。

“过去靠卖木材吃饭,现在靠‘卖空气’赚钱。”这是龙山县砂子坡贫困户的表达。湖南林业碳汇试点工程在该县实施,点燃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林业技术专家算了一笔账:龙山县林业碳汇工程实施新造碳汇林2.6万亩、森林经营碳汇林5.5万亩,2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减排量160万吨,按35元/吨计算,碳汇受益5618万元,老百姓坐在家里就可以“卖空气”赚钱。

人文是史,山水如画;风情似诗,产业如歌!湘西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探索出一条具有湘西特色的扶贫之路,创造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产业之“河”。

——注重规划引领,让产业覆盖贫困村贫困户。湘西州坚持短平快与中长期相结合、新特优相搭配,科学谋划脱贫产业,充分发挥产业脱贫的“造血”功能,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能稳定就业、有工资性收入,确保2020年实现特色优势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所有贫困户有1项以上产业或就业脱贫门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开发格局。

——注重优化供给,让产品生产有品质有市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让8大生态产业的产品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得出、卖得好;大力实施“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行动,积极开发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生态民宿集聚等新业态,建立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注重创新模式,让利益联结更紧密更有效。推行直接帮扶,引导有发展生产意愿但缺资金和技术的贫困户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经济”,对无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不足、无法转移就业的贫困户,把土地等生产要素委托给经营主体统一经营,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古丈县岩头寨镇梓木村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合作社+村支两委+基地+农户”形式发展养殖业;推行合作帮扶,支持贫困村组建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享受的到户增收补贴、小额贷款等资金进社入股分红;推行股份帮扶,鼓励将贫困户的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或将项目补助资金入股,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注重内外联动,让增收动力可持续。创新开展千名农技干部联村入户精准帮扶,重点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由湘西职院每年招录农技特岗生300人,毕业后分配到乡镇农技、畜牧、林业等站所工作;努力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打造了“湘西缝纫工”“湘西育婴师”等一批劳务品牌;加强扶贫车间建设,让更多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全州转移就业劳动力80万人以上,年务工总收入300亿元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22万人,年务工收入80亿元以上。

春风万里的“精准扶贫”,吹绿了湘西的十万大山,拂活了湘西的生态产业。行走在湘西,记者看见了一条流淌的绿色长河,听见了“脱贫攻坚”的洪流涛声。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杨轶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