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也许是向大自然“借点子”

2019-04-03信息快讯网

创新,也许是向大自然“借点子”-信息快讯网

不止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说过,他们的创新想法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那么,大自然究竟如何影响了这些人?昨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拉开帷幕的“大自然母亲:创新的灵感”展览或许能够提供解开这一问题的线索。

本次展览引进自泰国国家科技馆,展期三个月。展览将从仿生学视角重新审视自然界,通过大量仿生设计案例的展示,结合精彩生动的视频、趣味盎然的互动装置、制作精良的标本及模型,充分展现人类受自然启发而做出的创新设计。

智慧来源于自然

当太阳系遇到灾变,为何带着地球“跑路”比“飞船派”更胜一筹?因为地球生态系统经过数十亿年演化,已经筛选出最优化的形态结构、最有效的物质代谢和再循环系统、最精确的控制和协调机制。2005年,设计师卡尔·哈斯特里奇就根据地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对话的模式,将自然策略转化为可利用的创新方法。

现在,许多学校都要求学生拥有自己的科学课题,可是找课题令不少学生头疼,事实上,如果你朝大自然多看两眼,就会发现科学选题无处不在。

来自泰国的三名学生和导师模仿凤梨科植物开发了一种储水装置,让土壤湿度上升了18%,橡胶产量增长了58%,该项目获得2016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青年水奖。

许多凤梨科植物,比如菠萝,叶片都有边缘薄而内壁厚的特点,这使得雨水和露珠很容易流进叶中水池并保存下来,供植物体慢慢吸收。泰国学生用几片铝板,定型成菠萝叶片的形状,当夜间铝板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最终汇聚到中央储水设备中。他们又将储水装置与橡胶树连接起来,显示出很好的配备灌溉效果。

从近年来不少科学创新大赛评委老师的口中也不难发现,他们偏爱从自然观察到的科学选题。上海科技馆理事长左焕琛一直对一个“蚂蚁研究”项目念念不忘,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三名学生通过数年观察,发现蚂蚁巢穴里有停尸房,停尸房里的蚂蚁腿会被用作巢穴的建筑材料,这一发现与美国耶鲁大学团队的发现不谋而合。这一项目最终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三名学生被同济大学提前录取。

创新,也许是向大自然“借点子”-信息快讯网

小朋友们在“大自然母亲:创新的灵感”展上学习体验人类利用自然界解决方案的案例。本报记者袁婧摄

多向大自然提问

除了按照“我需要什么”的思维去大自然寻找解决方案,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看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在此次展览现场就有一个“问问自然”的在线数据库,根据仿生分类法展示了不同生物的生存策略:寄居蟹找到一个合适的壳时,它会把旧壳留给其他蟹;土拨鼠在建造“地下城堡”时,会利用高低气压制造“通风系统”;热带雨林组成的营养闭环,让它养活了远超过它土地承载量的生物……

展览还给出了几条大自然的“终极法则”,比如大自然只按需使用可自由获取的能源、大自然会循环利用一切物质、大自然鼓励合作、大自然提倡的是优化而不是最大化……有许多人类工程按照自然法则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正如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所言,亲近自然的好处并不单单在激发好奇心上,更在于培养一种科学的直觉。这种不依靠逻辑思维的直觉,让科学家能够在繁复的选择中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当在科研道路上“碰壁”时,不妨看看大自然是怎么做的,它会给你最好的选择。

作者:本报记者 沈湫莎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光线调亮、步入大自然、出点汗……这些小诀窍可以让你提高智商,变得更聪明
5G医疗正在路上,国内首个5G智慧医院联合创新中心今天启动
打造首个5G智慧医疗联合创新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宣布战略合作
透明离子导体软材料,让可折叠柔性触摸屏成为可能!西安交大发布两项创新型科技成果
围绕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创新履职 ,市政协开展专题学习,董云虎讲话
上海首个5G智慧医疗联合创新中心落地
科技感十足的“塑料瓶”毛衣,变身时尚秀场的花园,原来时尚还能这样与自然共存
亚马逊丛林的大雨中,鸟儿还会歌唱吗?上海自然博物馆推“观鸟季”,超多观鸟活动等你来体验
著作列入外译计划,有学者为何“宁可不出”?
浦东大手笔布局生物医药全产业链
华师大团队首次绘制了中国大陆人群汞摄入暴露的健康风险地图,东南沿海竟是高危区?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上海海关积极创新原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
我国将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企校大合唱,创新动力强(政策解读) 
数字艺术“登堂入室”是锐意创新,还是哗众取宠?
当今我们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复旦附中副校长:体验大汗淋漓、感受创新甘苦
创新思维始于“每天发呆一小时”,让孩子在“打发无聊”中自主学习
这么好的季节不在户外偶遇大自然精灵,春天就白过了
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啦,大自然的“密码本”会被无限续写吗?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