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老公房电梯成网红,他们说这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对住在上海半淞园路街道中南小区18号的老人来说,今年的这个四月天格外美丽。82岁的姚老伯如今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每天饭后拉着老伴去江边散散步,并不时地停下来欣赏开得正好的郁金香和樱花。
仅仅是在两个月前,下楼散步对姚老伯来说还是一件稀罕事。只有在儿子来的周末或者节假日,他和老伴才会下楼透透风。一切的变化来自那台小区里刚刚加装的电梯。如今,半淞园路街道这第一台既有公房加装电梯已然成为网红景点,吸引不少附近小区居民前去“打卡”。
搬米搬油,老人“望楼兴叹”
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南小区在岁月的磨砺下早已失去了它当年的神采,住在这里的也大多是当年的“原住民”,租户比例只有三成左右。中南小区18号楼是幢名副其实的“老人楼”,60岁以上的住户有37人,占总数的59%。上了年纪的老人腿脚总有不便,碰上搬米搬油这样重的体力活,常常只好“望楼兴叹”。加装电梯,这是这些住户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今年2月1日,18号楼电梯正式试运行,而从想安电梯到真正乘上电梯,18号楼的居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最开始是意见征询工作,用高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锦艳的话来讲,18号楼可以算是“基础条件”很好的楼。这里的基础条件既指楼房本身的构造,也指居民们的加装电梯想法够统一。经过前期勘探,设计师认为18号楼还是比较适合加装电梯,安装效果也能达到预期。在初期摸排中,胡锦艳只发现一户居民对加装电梯有些反对,且不是一楼住户。
对于做惯了居民区工作的胡锦艳来说,说服这样一户居民难度并非很大。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这户人家同意加装电梯。在去年的情人节,18号楼加装电梯项目正式立项,这是这项浩大工程开始的第一步。
加装电表,最后一步竟卡在这
如今小区居民在体验这台亮相不久的电梯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特别稳、没什么声音。18号楼的这部电梯厢轿最多可容纳11人,很大、很稳。但这些优点意味着电梯在运行时需耗费更多电量,多出来的用电量对于已运行几十年的老小区而言无疑是个负担。
胡锦艳告诉记者,在加装这台电梯时,她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最终一道关卡竟出现在安装新电表上。要安上新的电表既需要多出近万元的花费,还意味着工作组要在这个电表上耗费上近两个月的时间“走流程”。对于期盼新电梯尽快启用的居民来说,两个月绝对是耽搁不起的。好在,最终工作组顺利找到相关部门,并根据相关文件减免了居民的这笔费用,也让加装电梯走上了“快车道”。
但胡锦艳想到了更多,小区里还有5台电梯正在意见征询环节,一旦这些电梯成功安装,光是安装新电表就是个很难的问题,小区里势必还要新建变电站。
近年来,上海越来越多老小区装起了新电梯,但要造福更多居民,政府部门在制度设计上要完成的内容还有很多。如何规范居民区新建变电站,使其费用能够控制在居民可承受范围内,就是一个全新课题。
意外之喜,一个专业组织诞生
18号楼电梯加装过程中,诞生了一个意外之喜——帮侬加装电梯促进中心。据该中心理事长孙求生介绍,在18号楼加装电梯的过程中,他看到众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在炎炎夏日奔波于各个申请部门,不禁产生一个想法,何不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帮助居民在各个环节跑腿、将居民诉求与相关部门对接?
孙求生说,不要小看加装电梯,其中涉及到的种种关节,不亚于房企新开一个楼盘。在此次加装电梯过程中,他们已经累积了一系列的经验,包括如何向相关部门申请,怎样更好地规划以及如何节约后期维护费用。在帮侬加装电梯促进中心成立以后,他们要将这些成熟的经验应用到更多电梯加装过程中,避免居民们走弯路。
孙求生对他们摸索而出的金点子历历数来:张贴在楼梯旁的《18号楼爱护电梯公约》充分发挥了居民们的自治热情,只有本楼住户可持卡乘坐的做法可以节约电费,每月的电费账单都清晰张贴在楼底……
电梯加装完成后,后续维护保养问题也困扰很多居民。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许多新装电梯不免沦为摆设。专业组织的加入,将金点子、好办法引进来,使居民们加装电梯可以既省力又省钱。
作者:王嘉旖
摄影:邢千里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钱蓓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